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农工作任务很多,但有两点很明确,一是稳产保供,端牢盛满中国粮的米袋子,这是首要任务;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充实农民的钱袋子,这是中心任务。特别是,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激活农村内需,促进农民增收更具重要性、紧迫性。这二者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战略之下相辅相成。
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一系列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至13908亿斤,再创新高;目前全国蔬菜在田面积超8800万亩,供应有保障;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整体,全年脱贫人口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持续推进,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比如,浙江省2003年6月开始实施的“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坚持农民主体、坚守群众立场,“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浙江工作,就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察民情、听民意,看到农村“有新房无新村”,农民群众“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提出要从解决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着手。后来根据群众意愿不断调整优化,从改善村容村貌,到改水改厕、修路架桥,再到发展产业、完善设施,一步步让农民看见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真真实实的好处,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想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一方面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另一方面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促进政府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社会化服务协同发力。既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也要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
没有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与提高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密切相关,无论是全链开发乡村特色产业、高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还是精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业、多元拓展乡村服务业,都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