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12月20日16时,地震已造成海东市21人遇难、186人受伤,13人失联。目前,对青海失联人员的搜救仍在紧张进行中。截至今天9时,地震造成甘肃113人遇难、782人受伤。
不过,积石山地震并非只是因为房屋倒塌而致人死伤,伴随地震而来的还有另一种灾害——砂涌。青海海东民和县与甘肃积石山县接壤,地震发生后不久,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由地震引发了砂涌现象,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围、冲毁,20名群众失联。事发后,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连夜组织救援。
一些人认为,砂涌是一种新的地震伴生的次生灾害,但实际上,这种地震伴生灾害早就存在。大地震之后,由于地壳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液化,液化的沙层沿着一定的通道,直接到达地表,形成砂涌。这种地质灾害的出现与地下含水层的含水量有关,也跟挤压变形的程度有关。
《元史》记载,公元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赵城一带发生8级大地震(中国历史文献确定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破坏面积沿汾河流域分布,南北长500千米,东西宽250千米,极震区烈度达11度。地震造成“泉涌黑沙”,黑沙也就是砂涌的一种,而且由于砂涌,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从此次积石山地震出现的砂涌可以看到,有多个因素会让砂涌的危害增大。一是砂涌产生的浪头并不亚于河水和海水的水浪。积石山地震后不久,浪头高达三米的浓稠泥浆,就翻滚着漫入了村庄,将村庄淹埋。其次,砂涌的危害要视其密度而定。积石山地震导致的砂涌出现了黄色的淤泥,特别湿,而且又稠又黏,它的重量大、密度高,仅靠人手是挖不动的,只能依靠重型机械来清除。现在当地有三台挖掘机一直在连轴运转清除砂涌。
砂涌只是地震伴生的次生灾害之一,与地震伴生的次生灾害还有海啸、堰塞湖、山体滑坡、泥石流、滚石、坍塌等。在这些伴生灾害中,海啸才是当之无愧的最凶残和最大的杀手,造成的生命损失比地震自身还高出数倍甚至几十倍。
最典型的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首先是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省西岸160千米处发生9.2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地震引发了浪高达15-30米的巨大海啸,最高海啸浪高达51米。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国际社会增进了建设海啸预警系统以防范地震加海啸的巨大伤害的共识,先后建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以及东北大西洋、地中海与连结海域海啸预警系统和加勒比海海啸预警系统。
对于砂涌,也需要借鉴海啸预警系统进行防范。砂涌的出现条件当然首先是地震,其次是具有一些明显的地质特点,如附近有河沟,并且土质比较疏松。此次涉及地震的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以前旁边有一条雨季时稍微有点水的干沟,沟里平时没有水。这次地震以后,由于地下水位比较高,把底下的泥浆全部翻上来,而且在北边是一个二级台阶,土质比较疏松,砂涌发生后就冲下来淹埋了村庄。
虽然目前地震还不能预报,但是在历史上的地震频发地区,如果有河流或干涸的河流就需要提前干预,在靠近河道的地方不能大量修建居住的房屋。而且,由于现在有了地震预警系统,还可以在地震预警时提醒注意防备砂涌。
文/张田勘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