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19时,上海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座无虚席,中外嘉宾共同欣赏费城交响乐团乐手带来的室内乐演出。
这是乐团第13次来华。50年前,乐团来华开启中美文化交流“破冰之旅”;50年间,乐团作为活跃在两国间的“文化使者”,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复信费城交响乐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思艺,希望费城交响乐团和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各国艺术家一道,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密切交流合作,促进艺术繁荣,为中美人文交流和各国人民友好再续新篇。
50年前,费城交响乐团中国行曾来到上海访问,各方热切期待乐团本次在上海交流演出能再续佳话,中美两国民众间架起友谊桥梁,继续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老师教得耐心,同学学得用心
音乐跨越国界,文化架起桥梁。昨天15时,费交“大师班”在上科大会议中心开课。在听完上科大学生乐团演奏施特劳斯《蝙蝠》序曲后,4位乐手分别为同学进行了指导。
“持弓的手腕要稳一点,要保持匀速运弓,否则会破坏音乐的连贯性,就像这样。”舞台一角,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费交小提琴手陈雨婷正在演示如何正确触弦。一位同学有点紧张,动作略微僵硬。陈雨婷面带微笑,一遍遍鼓励。“很好。”在达到要求后,陈雨婷带头为他鼓掌,还不忘轻声提醒,“回去要多加练习哦”。
听完上科大学生乐团团长、中提琴手薛尚非的演奏,费交中提琴手菲利普·凯茨主动上前:“你的演奏在其他声部之前开始,所以旋律必须非常清晰,也许不要这么短促……”说到兴起,他忍不住接过乐器直接示范,琴声如流水般倾泻而下。
“凯茨先生非常平易亲切,他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我以前容易忽视的地方,比如一个普通的伴奏乐句,经过他的指导,我一下子就明白如何处理得更丰满。”在之后费交乐手与上科大学生合奏环节中,凯茨同薛尚非并肩演奏。“坐在他身边,我觉得心里特别有谱。”
上科大学生乐团指挥潘文爽告诉记者,大家很珍惜这次与国际知名乐团互动的机会,都以百分之百的热情参与其中,“虽然一些演奏技巧或许不能立刻掌握,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慢慢领悟”。
与此同时,在隔壁的多功能厅,一场“音乐与创意”中外对谈讲座正在进行。“交响乐团还能不能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古典音乐对当下意味着什么?”中国年轻人向美国音乐家接连提问。
费交执行总裁睿恩德以50年前的中国行为例,那年他们在上海的中福会少年宫为孩子们演出,“自从那次访问演出,我们就意识到我们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在音乐厅舞台上呈现全编制的交响乐,而是要延伸到学校、社区以及其他公共空间,让交响乐走进千家万户”。
“通过与高水平艺术团体交流,同学们开阔了眼界。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跨领域学习,不仅在科技方面,也包括艺术修养方面。”对这样的中外互动,上科大副校长朱志远乐见其成。
“最好交流就是互相微笑”
看着中国学生与美国乐团间的热络互动,73岁的戴维·布斯很是感慨。50年前作为刚入职不久的费交小提琴手,他成为那场中美文化交流“破冰之旅”的亲历者。此后的50年里,他参与了乐团的每一次来华演出。
从青丝到白发,戴维·布斯对50年前的上海依然记忆犹新,当时这座城市还留存着乡村风貌,全然不同于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上海。“上海的城市变迁,是中国50年巨变的缩影,我认为这非常了不起。每次来中国,我都会来上海看看。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拜访一位老朋友一样”。
说起50年前的中国行,布斯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笑容。“我们不会说中文,但当语言不通时,我们所能做的最好交流就是互相微笑。”
“50年后的今天,我仍然是历史的一部分,亲历美中之间的友好交流让我倍感荣幸。”布斯说,这些年来收到过很多来自中国乐迷的邮件。他每次来中国,都会有观众告诉他曾听过1973年的那场音乐会。
那次访华演出后,费交送给当时的中央乐团一把号,中方回赠了一面锣。“这面锣现在还在我们乐团里,我每周都会看到它。”布斯非常感慨,“50年前我们乐团里没有一名中国演奏家,而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出色的中国演奏家,随着美中人文交流愈发密切,中国元素已真正融入费城交响乐团”。
费交指挥特里斯坦·雷斯-谢尔曼对来华演出感到非常兴奋。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临行前他学起中文,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阙思腾”。
费交执行总裁睿恩德则告诉记者:“我们不仅仅是音乐家,更是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如今,我们再次带着期待、带着憧憬来到中国,相信音乐能够激发活力、温暖人心,将人与人的心联系在一起,也相信我们美中两国的友谊将会美好长久。”
按照行程安排,费城交响乐团18日将前往中福会少年宫和上海图书馆东馆进行交流活动。50年前到访过中福会少年宫的乐手坦尼回忆说:“这里汇聚着一群青春年少、富有天赋的孩子。少年宫为他们教授音乐、舞蹈和戏剧,孩子们训练有素又耀眼夺目、不乏感染力。”
“非常期待能回到我们最初开始的地方,见到一群新的孩子。”睿恩德对延续彼此间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充满期待。
文/洪俊杰 周程祎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