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地方合作分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市有5个项目在论坛签约,涉及专业服务、建筑设计、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北京市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与共建国家在自由贸易、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空中丝绸之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北京新贡献。
此次签约的5个项目分别为,成立中非民间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立北京市“一带一路”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创新中心、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与亚太旅游协会(PATA)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中俄医药企业胰岛素原料药生产项目以及共建隐形冠军企业(中国)培育中心。
北京市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在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会长张晓东看来,中关村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领域中的优势明显,但在工业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还需要向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看齐,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在分论坛上,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协会签约,共建“隐形冠军企业(中国)培育中心”。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协会位于杜塞尔多夫,紧邻中欧班列的欧洲终点站杜伊斯堡。协会会长助理朱飞表示,德国有1800家来自各行各业的隐形冠军企业。今年以来,协会已经组织了多批中国中小企业到德国与隐形冠军企业对接,并组织德企赴华参加大型活动。中心建成后,还将邀请中德双方有关机构和专家,针对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制定专门的培育和培训计划。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在京的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各项合作。此次地方合作分论坛的签约仪式宣布,成立北京市“一带一路”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创新中心,打造相关学科领域的国际知名学术平台和人才培养高地和产学研融合发展基地。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介绍,该校将联合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国际学术组织和企业,在建筑遗产保护、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保护、高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跨领域、全方面务实交流与合作,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建筑遗产与历史城市低碳共生技术相关科研成果。中心成立后的首个合作项目就是与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合作,围绕斯里兰卡波隆纳鲁瓦古城遗迹的数字化建模、建筑病害分析、虚拟修复和可视化展示等开展工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马晓晴
校对/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