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铭记和缅怀老一辈教育家的杰出贡献,继承发扬优良办学传统,近日,在庆祝建校70周年之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行我国著名教育家、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张一伟先生塑像揭幕仪式。
张一伟先生1962年获得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到北京石油学院任教。1986年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1989年担任石油大学(北京)首任校长、党委书记,并在此后一直担任石油大学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石油大学理事会理事长,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和学校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宜林,石油大学(北京)原校长罗维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吴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共同为塑像揭幕。塑像为锡青铜铸造,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张一伟先生睿智、儒雅、自信、坚毅的精神气度。花岗岩底座正面,以中、英、俄三种文字刻录了一伟先生著名的教育理念:“人民的素质是不能引进的,只能在这块土地上培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同奇介绍了张一伟先生的生平事迹,表示在学校70周年华诞之际,在校园中塑立张一伟先生塑像,缅怀他为学校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致敬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功勋风范,意义重大。张一伟先生为石油高等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数十载,无私奉献,成就卓著,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立意深远,观点鲜明,见解深刻,对国家、对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作为教育家,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培育了一批能攻坚能吃苦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地质学家,他严谨治学、注重实践,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学校卓有创见的领导者,他知人善任,爱护人才,注重发挥各界人士的优势和特长,为学校建设贡献力量。王同奇希望,广大师生校友要向以张一伟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学习,让教育家精神点亮校园,让科学家精神永远闪耀,让中石大精神世代传承,不断续写和创造学校发展新篇章,为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了解,张一伟先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著名教育家,自幼深得其伯父——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的培养和教育,一直把张将军所倡导的“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人生座右铭,对国家、对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为探索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强调“什么都可以引进,唯有人的素质不能引进,只能在这片土地上自己培养”,强调“全面发展,德育为首,物质精神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强调“高校特别是工科学校应坚定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应把打好基础、适应世界交流放在首位”,强调“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二十一世纪高校教育的目标”。他用辩证唯物论指导人才培养,提出“不断完善人类”应是教育的本质和基本问题。他重视生产实践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创新知识相结合、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坚持并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他还是办学治校改革创新的杰出领导者。作为一位有战略意识、大局观念和创新思维的优秀大学校长,他为石油大学(北京)昌平新校园的建设殚精竭虑、奔波操劳,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树立起了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在北京的窗口形象,在老校新建过程中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各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学校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张一伟先生是笃行科研初心不渝的卓越地质学家,他及时抓住学科发展和生产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多次带领科研团队师生参与多项大型应用基础及基础应用研究的科研攻关,推动了盆地构造研究,发展了“地壳波状运动”学说,特别对板内含油气凹陷的形成、演化及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弥补了板块学说的不足。他在国内率先开展油藏描述攻关,并提出“以地质为主体,多学科一体化研究”的新思路,首次在国内成功地研制了一套针对我国陆相、高度非均质性、早期注水开发断块油藏的精细描述方法。他推动和组织了油气成藏基础理论研究,在“脉动式和突发式油气运移及成藏”认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