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救援神兵天降、装甲铁骑灵活机动 他们守护大兴安岭万顷林海
央视新闻 2023-10-06 19:31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凭借高达78.3%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林区之首,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北疆的绿色长城”。从空中俯瞰大兴安岭林区会是什么感觉?这一支队伍最熟悉。这支特殊的森林消防队伍驻扎在被称作“冷极”的内蒙古根河市,是内蒙古森林消防唯一的机降大队。一旦山火发生,他们搭乘直升机,开辟灭火通道,因此也被称作“火场急先锋”。

微信截图_20231006165904.jpg

直升机索滑降救援 火场急先锋如何练就

大兴安岭林区拥有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也是全球最大的温带针叶林带。覆盖着茂密的落叶松、红松、云杉等树木。春天的大兴安岭冰雪未消、绿意初生;夏日的大兴安岭万顷碧绿、郁郁葱葱;秋天的大兴安岭层林尽染、多姿多彩;冬天的大兴安岭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随着近年来保护力度的加大,原始林区的腐殖层越积越厚,一旦遇火,极易迅速蔓延。此时如果救援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很容易错过灭火作战的最佳时机。开辟空中森林灭火通道,直升机索降展开救援,这支如同神兵天降的灭火救援队伍应时而生。

神兵天降的动作就是从眼前的这个塔架开练的。这个索滑降训练塔高10米,消防队员要完成的动作是从高空中沿着绳索滑到地面。这样的训练,他们每天都在重复着。但迈出第一步并不容易。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根河市大队消防员范佳谛:感觉就是腿软不敢往下看。第一次滑的话,感觉还好,因为第一次没有上(去)。第二次才有这种感觉,上到一半了,不敢往上上了,恐高的感觉出现了。

记者体验了一下训练的过程,人还没有上去腿就已经开始发软了。索滑降前,班长牛江会认真检查队员身上穿戴的索滑降全身安全衣,确保安全钩与机内固定保护绳相连接。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根河市大队班长牛江:我们训练的是在索降塔上,模拟直升机实施索滑降训练动作。首先将绳索一头打八字结,与安全钩进行连接,绳索连接好以后带入身体一侧,在身体一侧咱们索降队员把这个下降器盖板打开。

架设绳索、操作挂锁、连接卡扣、下拉下降器,无数遍地重复,让新队员将索滑降的原理、安全措施烂熟于心,同时通过心理暗示强化自己的信心。

5米、10米、20米……训练高度逐渐增加,队员们从训练塔走上了直升机。

总台央视记者王晨:我们正在应急救援直升机上,在我们的下方是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消防救援人员将会搭乘着直升机,通过索滑降,在30米的高空快速地到达地面。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模拟演练他们都当成实战。

直升机到达索降区域上空后,进行低高度稳定悬停。随后安全员观察机降点后打开舱门,为每名队员检查装备并系好安全绳。指挥员首当其冲,率先从直升机上索滑降到地面,随即双手紧握住绳索减轻绳子晃动幅度,其余队员依次离舱,滑降落地。

选择相对平坦开阔的地带,通过索滑降顺利到达地面,仅仅是第一步,更艰巨的还要在浓密的灌木丛林中迅速砍树劈木,为后续直升机大规模投送物资和救援力量开辟场地。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根河市大队消防员张文迪:(开辟机降场地)难度最大的时候,就是搬运一些大型木头挺费劲。10个人还得有油锯割,割完以后还得分段,然后抬出去,这个比较费时费力。

体力和耐力时刻考验着机降队员,而协调有效的分工合作更是这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先锋队的拿手好戏。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根河市大队班长牛江:因为在开辟机降场地的时候,由于是10名队员,分工不同,有风力灭火机手、油锯手、割灌机手、水枪手、油料手、报务员、卫生员,这当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指挥员。

在指挥员的指挥下,10余人的机降分队高效配合,用最短的时间开辟战场。从建队至今,这支队伍累计参与灭火350余次。面对熊熊烈火,他们从不畏惧,一次次飞抵火场上空,一次次打开灭火通道。这些“火场急先锋”用他们神兵天降的救援行动守护着万顷林海的生态安全。

上山入水拔山开路 装甲铁骑别样风采

守护万顷林海,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还有这样一支特殊的“装甲铁骑”。他们灵活机动、上山入水、拔山开路。一起来感受他们的别样风采。

装甲车穿行在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茂密森林之间。履带在密林灌木中撵起飞沙走石,坚硬的树枝抽打在风挡和车身两侧,或深或浅的沟壑使装甲车上下颠簸、飞起落下。

坐在这个钢铁“庞然大物”中,立刻体会到急速、眩晕、失重,如同在坐过山车,不知是普通家用轿车多少倍的推背感。

总台央视记者王晨:特别晃,心惊胆战,感觉比坐过山车还过瘾。装甲车的威力应该说还是非常大的,我完全能想象到它的冲击力。刚才我看到它过了小湖泊、石子路,还有森林的灌木丛,都是轻松地应对。

驾驶装甲车的陈普克是一名90后,他和他的装甲车一起已经参与过10多起灭火战斗。他说四年前刚接触这个庞然大物时,心里还有些发怵。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一大队装甲车驾驶员陈普克:刚开始学装甲车的时候,就感觉特别大,然后坐到里面视线特别小,说实话心里挺紧张。

装甲车的转向没有固定的角度和圈数,而是完全依靠驾驶员对于方向盘角度的把控,尤其在不断上下颠簸的驾驶条件下,想要保持固定的转向角度就会更加困难。

由于装甲车采用的是无助力的离合器、油门和刹车,每踩一下刹车,换一下档,给一脚油,都是力气活儿。因此每次出任务都不亚于进行了一场全身的力量训练。

日复一日地训练磨合,陈普克渐渐找到人车合一的感受。行驶在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深沟密林交错,遍布泥水的沼泽随处可见,此时驾驶员不仅要有过硬的驾驶技术,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和判断。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一大队装甲车驾驶员陈普克:因为道路都是没有走过的,所以需要下去确认这个道路是否能正常通过,是否安全。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广袤,森林火灾一般都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如何能够跨越浅滩、沟壑、沼泽和灌木林,最快速度抵达火场,这种量身定制的装甲车就显示出了特殊的优越性。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一大队装甲车驾驶员胡鑫:前面它(装甲车)有一个推浪板,如果装甲车涉水,这个板子起来以后,浪花的水就不会进入到发动机、风挡。车的侧面全都是那种,大概是一厘米左右的锰钢板,为了在树林里面开辟道路。它使用的是V型8缸发动机,发动机马力也非常足。

不仅要有超强的越野和机动性能,还要灭火战斗打响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兵力投送。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一大队装甲车驾驶员胡鑫:咱们进来以后大概可以坐17个人,安全带我们队员可以系到自己的腰这块儿。

为了更好地发挥灭火效能,森林消防人员还将高压灭火水泵加装到装甲车上,能够就近寻找水源,利用水囊接力,将水带快速铺设到灭火一线,超长距离供水。

这是20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毕拉河特大森林火灾现场。火场附近遍布沼泽、河流、冰包,灭火队员无法徒步接近火场。这个时候,装甲车的开进大显神威。

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一大队装甲车驾驶员胡鑫:离火场大概有三公里的距离,如果说我们正常徒步行军,人员背装备的情况下,大概要走两三个小时。但是有了装甲车就不一样了。大概装甲车走,也就是半个小时左右。

在林海茫茫的大兴安岭,山火来临时,每一分钟都是扑救的黄金时刻。这支奔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装甲铁骑,在生态战场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绿林深处的这一阵阵装甲车的轰鸣,正是他们守护好祖国北疆万顷林海的响亮回声。

“倾听”山巅电波 高科技传输火情信息

一辆辆装甲车行驶在林海中,见证着消防装备的更迭与进步。而高科技传输火情信息,显示的则是消防科技的进步。闪烁的信号灯、永不消逝的电波,连接北斗,打通救援现场的“神经中枢”。

夏日的大兴安岭,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大地的频繁运动将大兴安岭原本险峻的面貌打磨得低平且柔和。历经岁月沧桑,如今留下的这片95万公顷的绿地,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唯一集中连片,也是面积最大的未开采原始林区。

然而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中旬,都是这里雷击火的高发期。平均每天多达100多次的干雷暴,也让这片绿色的宝库时时面临着严峻的火灾考验。

又到了原始林区一年里的防火关键期。这几天,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中队的班长苗中军正要带着支队的通信队员们进山,依次对林区内的138座通信基站展开维护作业。

记者跟随苗班长一起,加入了进山巡护的队伍,却万万没有料到,这次任务的难度,远超想象。刚刚踏入原始林区,手机就完全失去了信号,连辨别基本的方位和时间都很困难。

一路上,不仅需要在密林之中多次徒步涉水,还要横跨跳跃数米宽的河流。

更大的挑战还来自于当记者以为终于走出森林,来到一片开阔地带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竟是一整座如山高,由巨大碎石堆形成的倾斜陡坡。

这种在东北方言里被称作“石砬子山”的地貌,凭空出现在平均海拔790米的原始林区,高低落差达数百米,且几乎与地面形成垂直倾斜的角度。在得知这是上山的必经之路后,记者只好硬着头皮,跟随队员们一起往上爬。很多时候都要手脚并用,才能勉强前行。由于无法得知下一块将要踩上去的石头是否牢固,每一步都走得提心吊胆、步步惊心。

而此时,苗班长和队员们却能在如此艰险的环境里,走得健步如飞。因为从最初的基站选址到随后的维护修理,这条路他们走过不知多少遍,大家早已做到轻车熟路;甚至对沿途的每片林草和每种动物都如数家珍。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中队班长苗中军:这个就是马尾松。咱们维护基站通常情况下都是穿越马尾松(才能)到那个基站。这个马尾松都是(生长)在海拔900米以上,这个(要是)着了火,非常难扑打。

每逢防火期的基站维护,只是苗班长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作为支队里公认的首席应急通信和信息化建设专家,苗中军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灭火战斗中保障所有人员之间通信的畅通。

为克服复杂地形和来自电离层及地磁的干扰,苗中军潜心摸索,并在支队的支持下,成功建成全森林消防体系里,第一套装载北斗定位系统的数字化超短波自组网。

为了实现通信点位之间的链接和信号的全覆盖,通信基站大多都选在了地处深山密林的无人区内。当初,为了建成这些基站,苗中军和队员们不畏酷暑和寒冬,在没有路的原始林区,硬是只靠人力就将几百斤重的设备一一抬到山顶上,再完成组装。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中队班长苗中军:我们的这个超短波自组网系统,在这么大的区域内,在任何一个地点发起呼叫,其他地方都可以很清晰地收听到,真正实现了“一呼百应”。

当记者终于随苗班长的巡护小队成功抵达山顶,登上基站时,巍巍兴安岭,茫茫林海,刹那间尽收眼底,美不胜收。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奇乾中队:北纬53度 林海深处是我家

在北纬53度,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旁的茫茫林海中,有我国唯一一支常年驻守原始林区的森林消防队伍——奇乾中队。这里方圆百里无人烟,从1963年建队以来,一代又一代消防员成为薪火相传的北疆森林卫士。

熊熊烈火在茂密的树丛间恣意燃烧,火光照亮夜空。这是今年8月6日深夜,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阿龙山镇、满归镇原始林区的一幕。持续60多天滴雨未落的旱情,在接连发生的15起雷击火的助力下,引发山火。

驻扎在林区腹地的奇乾中队立刻开赴火场,率先在火头必经之处开挖防火隔离带,防止火线蔓延。随后又和增援的大部队一起鏖战6天6夜,成功将大火扑灭。

在这场扑火行动中,加入森林消防队伍刚1年的剧旸第一次参加灭火实战。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奇乾中队队员剧旸:在小的时候就对消防员有一种崇敬。当时看到森林消防队伍的宣传片,一个人、一匹马、一杆枪在森林里巡逻,就觉得很帅。

而当梦想成真,第一次走进奇乾中队的大门时,一切都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奇乾中队队员剧旸:当时拐过弯儿,小客(车)把我们拉来的时候,看到这个院儿,就感觉这个地方特别神奇,周围都是树。在这个深山老林里边,突然有这样一个中队。

林海中的奇乾中队就像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直到2014年,这里还不通常电、不通邮,手机常常没信号。漫漫严冬长达9个多月,最冷的时候气温低至零下50多度。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奇乾中队队员剧旸:冬天相当冷,我们睡觉都盖两床被,甚至两床被都不够,穿着棉衣棉裤睡觉。冰块儿都冻到屋子里边。

营地距离最近的乡镇还有150多公里。在杳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朝夕相守的只有自己的队友和常来串门的野生动物。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奇乾中队队员:长这么大第一次看见熊。我的天,这应该是个熊宝宝。

万木葱茏的时候,大兴安岭林区也就渐渐进入了不平静的火灾高发期。大兴安岭原始林区以落叶松为主,落叶形成的腐殖层最厚可达1米。腐殖层干燥,富含油脂,极度易燃。

总台央视记者曾文甫:大兴安岭北部的这片原始林区,是全国著名的三大雷击火重灾区之一。当地森林消防员告诉我,每年到了夏季,这里每天发生的干雷暴次数,最多可达100多次。

一到夏天,中队每周都要进山入林开展巡护行动,一旦有火情发生,他们总是第一个到达火场,最后一个撤出。作为守护我国北疆林区的尖刀队伍,奇乾森林消防中队一直坚守在森林救火一线,先后参与扑救森林火灾380多次。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又无数次在生死边缘奋战到底,一代代奇乾人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守护着这片森林。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支队奇乾中队班长李文雨:我走了,肯定还有下一个人来守。这片林子总得有人来守。你既然选择这个行业,就必须得付出。

火场上结下的生死情谊让队员们舍不得离开这个集体,入队5年的李文雨跑步时他最爱唱的歌是《家在齐乾》 。

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看惯了我的林海,爱上我的奇乾。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80起雷击火24小时内扑灭 森林守望者有了“追雷”黑科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11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雷击森林火灾 火场已实现全线合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07
“国宝”级动物随机出没 红外相机抓到了这些有趣画面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2
“五一”假期临近 “雷击火”需重点监测防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9
不容有失!探访大兴安岭森林防火第一线
国家应急广播 2024-04-08
北方沙尘天气逐渐减弱 南方降雨将再度发展增多 全国天气一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29
如梦似幻!黑龙江漠河再现绚丽北极光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3-04
零下40℃的小兴安岭深处 有一群慢火车的“守护者”
央视新闻 2024-02-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