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对话非遗传承人:祖先说要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茶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9 18:34

当地时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今年81岁的“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苏国文在9月19日向北京青年报记者回忆说,将茶园视作胜过牛马、金银的宝贵财富,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茶园是布朗族祖先的遗训。为守护这份文化传承,他曾和村民历时3年,冒着蛇咬、蜂蜇的风险清除杂草,恢复了上万亩老茶园,“我们计划9月21日召开一个盛大的仪式,将申遗成功的消息告知我们的祖先。”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和旅游部9月18日发文称,当地时间9月17日15时33分,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由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李群说,这一项目基于传统茶祖信仰,将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保护管理体系,实现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遗产还展现了山地环境下,我国各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此外,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传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李群表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体现尊重自然、保护山林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蕴含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传统农耕知识体系,承载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多民族社会治理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81岁的“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申遗成功时村里爆发欢呼声

究竟是怎样的文化传承,打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月19日,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了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苏国文。普洱市政府官方网站此前发布的文章介绍,苏国文是芒景布朗族末代头人苏里亚之子,在村寨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景迈山布朗族茶文化的挖掘、抢救、传承工作。

“我们这边是晚上8点多收到申遗成功的消息的,那一刻村里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我们已经计划在9月21日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茶祖’。”苏国文说,“茶祖”是布朗族的一位祖先,在大约一千年前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守护茶树、茶园的遗训,是布朗族世代崇拜的对象。也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祖先遗训,打动了不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专家。

苏国文介绍,据布朗族史料记载,大约1000年前,祖先们居住在今天的云南昆明附近,后来族人一点点向南迁徙,在此期间,族人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几乎陷入灭族之灾。此时有一位祖先发现了茶树,以茶为药治好了瘟疫,“茶救了我们的民族,因此我们一族对茶非常尊敬,将其当作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来种植,从此之后,布朗族迁徙时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新的土地上寻找茶树。”

苏国文说,此后族人迁居到了今天普洱市景迈山一带,人们发现这里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茶树,就在此种植了大量的茶树,最终形成了今天超过2.8万亩的古茶林。“据记载,我们祖先的首领在去世时留下了一道遗训,他说:‘如果我给你们留下的是牛马,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死光了;如果我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早晚也会将其用光;如今我给你们留下这片肥沃的茶园和数不尽的茶树,你们子子孙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把茶当作自己的灵魂一样。’”

“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考察时,我将这段故事讲给他们听,专家听后都露出了非常惊讶的表情,觉得1000年前的先民就有这样的思想,非常了不起。”苏国文回忆说,正是秉持这样的遗训,当地的布朗族一代代守护着茶园,将茶作为蔬菜,并以之和其他民族交换物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曾历时3年恢复茶园 遇到毛毛虫可能全身都发痒

不过苏国文坦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一度忘记了祖先的遗训。上世纪80年代末,苏国文的父亲去世,临终前也留给苏国文三个嘱托:一要在景迈山建一所学校;二要编写完成布朗族史;三要积极传承布朗族的茶祖传统。

此时的苏国文在外地当老师,退休后他回到景迈山老家,看到不少茶林已荒废,“茶树林里的荒草和茶树一样高,茶叶都发黄了,失去了以往饱满的样子。”苏国文找到村民,号召大家一起进林子,把杂草除掉,恢复茶林往日的样子。

“当时我们早上九十点钟就进到林子里,用刀把杂草砍去,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回家。”苏国文回忆说,林子里除了蛇,还有成群的野蜂,动不动就来蜇人,最麻烦的是毛毛虫,“这些虫子的毛会随风飞过来,碰到之后全身都发痒。”

克服了重重困难,苏国文和村民历时3年,恢复了上万亩的老茶树林。“那时候我们的茶叶卖不出价钱,有村民就想要到林子里砍树卖钱,我就劝说他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不要用破坏森林的方式去赚钱,我们的茶早晚会被世人认可的。”

苏国文建议村民通过养鸡、养牛这种能和森林共生的方式谋生,但很快发现了问题:“那时候村里鼠患很严重,人们会投放老鼠药,可鸡、牛也常常误食老鼠药导致死亡。”为了解决问题,苏国文到外地买了几十只猫送给村民,用“一物降一物”的方式治好了鼠患。

慢慢地,人们开始了解、认可景迈山茶园生产的茶叶,村民的收入随之水涨船高,佩服苏国文远见的同时,也更自觉地投入到茶园的保护之中。

出国寻找民族传统文献 恢复消失几十年的传统祭祀活动

与此同时,苏国文也在不断挖掘布朗族失传的文化传统。他和朋友去找族里的老人,请老人们回忆民族的传说,又去拜访了缅甸的布朗族村民,和他们交流,并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布朗族的历史文献。

“这些文献是写在我们这里一种自制的纸上的,这种纸很不好看,但非常结实,泡水都不会坏。可以看出族人在撰写这些历史时,优先考虑的就是能把这些历史完好地传承下去。我用了大约1年的时间,把这些文献抄录下来,带回了村子里。”苏国文回忆说。

通过10多年的努力,曾经消失的传说和民歌又回到了村子里。而此时苏国文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恢复曾经的茶祖祭祀活动。“茶祖祭祀曾是族里非常重要的仪式,我记得小时候族人会聚到我家里,一起讨论仪式该如何进行,我当时还小,但能感觉到族人在讨论时非常的严肃、认真,知道这件事对他们有着多大的意义。”

2006年,苏国文和族人恢复了“茶祖节”的祭祀活动,“时隔几十年,我再次看到了族人的茶祖祭祀活动,当时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那天结束后,族里的老人又都聚到我家里,大家一起讨论哪些东西还可以恢复,哪些地方还不完善,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我小时候的样子。”

苏国文说,如今的茶祖节祭祀活动越来越隆重,除了布朗族,还有很多其他民族的同胞甚至海外游客参与其中。随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的开展,还有不少国内高校的专家和外国志愿者来到村里,给村民讲解茶园管理和生态防虫等专业知识,让人和茶园能够更加和谐地发展。

“9月21日,我们就会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消息告诉祖先,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要更好地保护茶园,传承好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苏国文说。

图片来源/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朱葳
校对/董一凡

相关阅读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全名单公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28
乡村旅游进入下半场,如何突围破局?
半月谈 2024-07-16
云南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云南鲜切花年产达190亿枝,相当于全球每人3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1
最高检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中国新闻网 2023-12-27
城乡演进中的守正与创新
解放日报 2023-11-06
中秋国庆假期盘点:消费掀热潮,活力再释放
新华每日电讯 2023-10-07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何以申遗成功?
工人日报 2023-10-02
天空之眼瞰祖国 | 飞阅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新华社 2023-09-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