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作家、导演的身份之外,很少有人知道虹影还爱好摄影,而且她的作品屡次在嘉德拍卖。《虹影摄影展:你是如何变成鱼的》将于9月28日至30日在草场地艺术村举行,这是虹影第一次集中办个展,本次展览作品有60件,分别为“水”“间”“灵”三个部分。
虹影向北京青年报记者透露,自己很早就喜欢上摄影,“应该是小时跟父亲坐在江边看船从长江上经过,我的眼睛就是我的相机,那一桢桢都留在记忆里,想起父亲,就想起那时。真正拿起第一台相机是在80年代,第一次到北京,冬天的北京,拍下那种雪上的脚步,那些松树,可惜,这些照片都没有。当时著名诗人蔡其矫给我拍了一些照片,我穿得好多,绿棉袄红毛巾大帽子,我太喜欢北京了。”
虹影表示,摄影于她而言,可以把内心的情绪,尤其是那种抑郁的悲伤的情感释放,“比较像诗歌。跟小说不同,跟电影也不同,电影是一群人的艺术,摄影是一个人的艺术。”
摄影不同于文字创作,可以让虹影直接把进入脑子的图像,尤其是那些女性的瞬间,包括女性身体的创伤和情绪呈现出来。“比如思念离世的母亲,有一天我夜不能寐,翻找母亲的遗物,发现母亲的毛衣,抱着它,尤如母亲在身边,我想拍下一张跟母亲有关的图片,于是拿起相机,在女儿的钢琴铺上母亲的毛衣,用面具来代替母亲一向神秘的表情。”
虹影表示,自己喜欢美而让人破碎的作品,“那套‘黑镜头’丛书里的大部分惊艳的名师作品,在我游历世界时,都有意到博物馆去亲眼观看。罗伯特·卡帕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我离得最近的,是我女儿和朋友,比如京城流水席外号当今孟尝君的黄珂,他听说我要办个展,要求我把他的形象拍下,几乎一个小时就完成他抽烟斗的肖像,他内心的那种云淡风轻,让我喜欢。”
将此次摄影展起名为“你是如何变成鱼的,”虹影解释说缘于她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的英语版本《Daughter of the River》(《河流的女儿》)中,她的一句诗——你如何变成鱼的?“表示我生命来源于生我养育我的长江水,我是鱼,鱼的意象是流动的,小小的生命,历经折难。这个展是文学与图像的转换,开幕前还会有一个作品讨论会,讨论在文本与影像间游走的虹影。”
著名策展人罗怡在第一时间看到虹影的作品后,决定做虹影摄影展的策展人。同样从法国归来的Yuan Museum 馆长、艺术家、策展人宋涛也是同样的理由。
罗怡表示,虹影走南闯北、此岸彼岸,前尘后史,一路种下情与仇,“她是个天生的创造者,诗歌、小说、电影、美食。这次是摄影——她的‘记忆女神’。她以其‘纯真之眼’,打捞在时间流逝中沉积与绵延的‘灵’。那些居住在水下的生灵,发出咒语的花蕊、大树下的亡魂;那些无语的佛祖僧侣、被自我标记的女性身体、异域少年的脊沟、孩子们眼睛中静定的光;一个真实的太虚幻境。当她创作,她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每一件工具都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乃至最敏感的器官,一触即电,一往情深,不知今兮何兮。如今,被‘电’到的,是她的‘记忆女神’。甚至很多老朋友们如我,也是第一次。每次初见,便若累世重逢——果然,那正是在我持续二十多年的阅读虹影中,眼前常常飘过的、不可复制的心灵共振的画面。和瓦尔堡的‘记忆女神’不一样,虹影的‘记忆女神’是个人的情绪,个人的感知,个人的命运,是女性受伤与自救过程中一个个感动的瞬间。因此,你是如何变成鱼的……鱼儿转眼化身大鸟,击水三千,扶摇九万,这就是虹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