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光明日报 2023-07-15 10:47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加速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国际医学教育已经开启了第三代改革,即“以患者为中心、以系统为基础、基于胜任力与结果导向,强调学生转化式学习”。2019年9月,教育部召开“国际比较下的医学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聚焦中国与欧美国家医学课程体系,探讨传统医学教育的瓶颈和突破点,共同思考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确定“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发展方向。所谓“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OBE教育的核心是成果导向的教学,即以学生学习的具体成果作为评价其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引入以多元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价教师、专家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教师自评协同作用的实现,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基于此,毕业生的能力可分为“医生素养与病人服务”“知识与科学”“临床能力”“学术与创新”“健康与社会”5个模块。在“知识与科学”模块,可以通过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的整合重构,重新设计特色基础模块课程和基于系统的基础—临床整合课程模块。这种整合重构的课程更侧重于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高效重组教学内容,各模块从正常结构、异常结构、诊断、治疗乃至群体健康全面整合所有内容。学生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课程教学环节来实现,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如案例学习、小组讨论、实验、临床实践等,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入全科PBL案例、早期社区实践和康复、预防基地见实习等,提供贯穿全程的全科、康复、预防理念培养。医学院校只有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真实医疗环境和患者,逐步培养起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远程医疗、机器人技术、3D打印等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健康领域,未来医学挑战应更加注重个性化医疗、新药研发、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向,与之相应的“未来医学院”将会是一个创新、高效、交叉及智能化的医学教育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作为全国首个探索实践OBE人才培养的医学院校,正努力探索“未来医学院”的模式: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智能化教学,在新园区建设先进的教学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互动的学习体验;注重联合培养,加强医工结合,与附属医院紧密融合、研究机构和企业通力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践性的培养机会;注重国际化特色,与国外顶尖医学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医学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现代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以学生胜任力为中心。学校要为一流师资及一流学生提供先进的技术平台,更要提供优质的服务软环境及成长土壤。我们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不断创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技术、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为推进“以成果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中国医学教育,为健康中国继续努力。

作者/郑加麟,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医学院院长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以科研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科技日报 2024-08-13
院士专家共话现代医学毕业后教育:“灿烂其职业前景,严格其培养过程”
中国青年报 2024-05-24
教育部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含老年医学与健康等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04
工程人才培养切莫“纸上谈兵”
经济日报 2023-11-10
医学人才培养要下好“三个功夫”
中国教育报 2023-09-20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试点改革改了什么
中国青年报 2023-07-21
积极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方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12-27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纪实
中国教育报 2022-07-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