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中明确: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等。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019年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 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迫切,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必须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果一所学校连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没有,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护航?
要求学校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并非新规,而是10多年就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从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入手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该指导纲要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
但从实际看,落实情况并不好。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小学、初中分别占比49.2%、41.0%。其中,在农村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小学、初中分别占比63.7%、61.2%。而与此同时,教师资质门槛和专业化水平也亟待提高,在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小学、初中学校中,拥有专职教师的比例分别占比13.5%、32.1%。这次十七部门联合发布的《行动计划》,再次重申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重要性,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为何中小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不理想?曾有专家建议,要加强高校心理专业建设,向中小学输送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然而,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心理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据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应用心理学专业曾在2015年、2016年、2019年,三次入榜本科生红牌专业。而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也就是说,不是高校培养的心理专业人才少,而是社会对心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旺盛,可中小学又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指向一点,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并不真正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首先配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国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停留在给学生做一次大规模的讲座,或者对学生进行一次面上的心理健康筛查上,而难以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咨询、辅导。
而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要扭转应试化、短视化、功利化的倾向,不能“只育分,不育人”。有的学校虽然声称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具体的办学行为,却背道而驰。为了打造升学率,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源于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与亲子矛盾等等。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改革,明确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高分生和升学率,就是为了给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还应进一步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包括在学校内,除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外,其他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与学生管理中,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摆脱功利的教育观,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