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研究 | 释放ESG乘数效应 推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3-05-05 10:31

加强顶层设计,全方位完善外部环境。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积极推进ESG整体框架的制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标准兼容的ESG评价指标体系;在保障ESG评价体系规范性的同时突出多元性

强化外部合作与第三方市场建设,提升信息披露方的意愿。积极发展第三方市场,并逐步推动自愿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转变

提高信息接收方的认知能力,避免逆向选择现象。提升市场主体对ESG的认知,并加深投资者对ESG的理解

加强ESG生态系统建设,全面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各方协调,完善配套政策;积极推进ESG数据库建设;加快ESG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持续性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升再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由此,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平衡。在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多重因素导致全球能源供应不稳定的形势下,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ESG作为企业绿色发展的风向标,在“双碳”目标下飞速发展。具体来说,ESG是指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集合,是指在关注公司财务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融入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要素,评估公司的运营状态、投资理念、战略规划,并形成评价工具。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规定了关键环境信息的披露,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环境管理信息,污染物产生、治理与排放信息,碳排放信息,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同年4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推动ESG成为上市公司披露投资者信息的板块之一。在实践落地的过程中,ESG可分为披露环节、评价环节和投资环节。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相关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及ESG报告数量呈现上升态势;发布的数量与公司的市值呈正相关关系。从评价的角度来看,ESG指数的构建依赖于完备的基础数据库,将这些非标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综合文本分析及研判,从而转化为标准数据库。这要求在数据采集端以科技为支撑,在数据处理端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维护和更新。从投资的角度看,纵观全球市场,ESG投资作为一种新的投资理念,快速占领一席之地。全球ESG资产管理规模于2021年达37.8万亿美元,在2025年将达5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管理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近两年来,全球每季度新设的ESG共同基金等产品超过150个。中国ESG投资也迅速兴起,截至2022年5月底,包含“ESG”字眼的公募基金产品有20多只,总规模超74亿元;包含新能源、环保、低碳、绿色等标签的基金产品超160只,总规模为2000多亿元。

一、ESG体系落地面临瓶颈,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1.外部环境:ESG的标准尚未统一,ESG评估的客观性与有效性不高

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可持续性会计准则等是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ESG框架。ESG评价机构数量众多,国际上有穆迪、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标普全球、彭博社、晨星等,中国机构有华证、中证、商道融绿等。但各机构评价体系不尽相同,构建的方式包括研究、调研、专家意见、讨论等,包括指标和权重等在内的评判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此外,国际上的评级机构通常是远距离研究中国企业,很难充分了解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在评价上会有所偏差。环境板块中,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固废处置等相关报告标准并未统一。在社会责任板块中,国际机构常常使用社区影响等指标,国内机构则很少涉猎这些类型,而是增加了扶贫、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相关特色化指标。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ESG的评估过程中传递了太多噪音,未能向市场提供准确信号。

2.信息披露方:ESG披露非强制,披露信息监管弱,企业披露意愿不强

ESG信息披露与财务信息披露不同,是评估企业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经营活动、社会责任和管理水平的指标。然而,披露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强制性信息披露不足,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在自愿披露的制度下,企业倾向于向公众宣传相关业绩,并选择性披露经营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减少负面信息输出。企业倾向于选择利于自身的标准进行披露。总体上,形成了信息“定性不定量,趋正向避负向”的局面。从全社会面来看,信息不透明从一定程度上阻滞了ESG评估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二是ESG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不足。由于ESG报告的发布未引入第三方审计机制,导致披露的数据趋利避害,即环境风险被缩小而环境绩效被放大。

3.信息接收方:ESG成熟投资者数量较少,获取和评判信息能力有待提升

企业的ESG表现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而社会公众的认知及反馈也会制约企业盈利和价值,这使得投资者近年来愈发注重企业的ESG表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远端利益相关者。ESG表现较好的企业通常考量了多个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长期和短期的平衡关系等,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价值的长期健康发展。然而,现实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中短线交易占比多,较大的短期投资基数较难形成ESG价值投资的基础;二是投资者对ESG的认知和理解浮于表面,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三是投资者对于ESG信息的获取渠道和识别能力有限,ESG投资主要依靠评级机构发布的评级信息,但由于评级标准不统一,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欠佳。

二、加强全方位建设,补足信息管理真空地带

随着A股国际化进程提速,QFII等外资规模不断增长。中长期的投资战略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更高的资金稳定性。然而,由于国外资产管理机构投资决策中对于ESG的重视程度较高,一些煤炭、水泥企业面临一刀切的窘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可督促企业践行绿色生产经营;指标规范为企业披露绿色行为提供了依据;全社会宣传深化了企业绿色理念,提升了可持续管理意愿。

1.加强顶层设计,全方位完善外部环境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积极推进ESG整体框架的制定。其中,信息披露、绩效评级、资本投资相互影响且相辅相成。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首先需要提升对ESG体系的认知,并督促推动落地。“自上而下”地建设立法机构、执行机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研究机构等,五维发力,破解碎片化困境。以此为基础,督促构建ESG披露机制,建立ESG评价体系,注重企业ESG理念的培育,引导ESG投资等。

第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标准兼容的ESG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全球先进经验、比较各类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可体现中国发展特色的评价体系。同时,积极培育本土ESG评价机构,提高评级机构的公信力,构建ESG评级数据库。在统一标准和强制披露后,助力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国际ESG评级,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第二,在保障ESG评价体系规范性的同时突出多元性。基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差异度,制定适用于不同产业的评价标准。例如,对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共性主指标作出统一规定,但对于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的指标内容作出差异化调整,允许企业依据自身经营内容进行一定的子指标创新。在能源和制造业中,明确环境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消费品、健康、科技等产业中,提升一定的社会责任权重。

2.强化外部合作与第三方市场建设,提升信息披露方的意愿

第一,积极发展第三方市场。可借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第三方审计机制,培育独立的ESG绩效审计鉴证机构,对数据进行核审,从而监督企业的披露行为,并对ESG投资产品进行ESG要素评判,保证其真实度,降低投资人的鉴别风险。ESG鉴证的服务商不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依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ESG鉴证服务商可分为三类:会计/审计公司、咨询公司、工程/认证公司。各类服务商提供的报告形式包括:专业审验机构提供的正式审验声明;行业协会等非专业机构提供的第三方意见;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发布的第三方评论等。

第二,逐步推动自愿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转变。强制性披露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披露的完整度和有效度。

3.提高信息接收方的认知能力,避免逆向选择现象

第一,提升市场主体对ESG的认知。虽然我国的ESG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但可通过后发优势全面加强ESG的宣传力度,普及理念和价值。通过培训和教育,将ESG理念慢慢渗透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正向引导投资方。

第二,加深投资者对ESG的理解。在ESG基金投资方面,引导投资者甄别以低碳、绿色、环保、可持续为名称的基金,重点关注基金产品的公开说明书,重点分析ESG投资策略、ESG指标、ESG绩效等数据。在进行绿色投资时,机构需要考虑企业的ESG评分,绿色属性、环保类惩罚等,全面了解定性及定量指标。

4.加强ESG生态系统建设,全面完善配套措施

ESG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企业是主体,投资者、政府部门、ESG评级机构及其他第三方机构等都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强化ESG的生态系统建设,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加强协同,合作发力。

加强各方协调,完善配套政策。我国的ESG体系建设仍应以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主导(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企业是建设主体,公众是参与主力。对于ESG表现较好的企业可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或是投融资方面的倾斜;对于ESG表现较差的企业应采取警告和处罚措施,并建立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

积极推进ESG数据库建设。ESG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数据支撑,其覆盖面及准确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部分评级机构也以数据采集为依托,开发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等核心业务,形成一种盈利模式。

新加坡交易所于2022年9月上线了SGX ESGenome,涵盖ESG梳理管理、访问和报告三大板块,提供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访问权限,并可自动生成ESG报告。参照新加坡交易所的经验,相关部门有必要协助或配合龙头机构进行数据库建设,发挥政产学研的整合力量,建立本土化数据中心。

加快ESG人才培养。一是将ESG纳入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开设职业伦理等ESG相关课程;二是开设ESG专业课程,培养数据建设、指数建设、指数评级、监管认证、风险管理、绿色金融等领域专业人员,直接衔接产业的岗位需求;三是全面解析环境、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科普基础概念,培养通识意识。

三、推进重点领域落地,树立ESG标杆

1.国务院国资委推动国有企业带头开展ESG实践

为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贯彻ESG理念,践行ESG责任,国务院国资委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于2022年发布了《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并设立了社会责任局,以“双碳”目标及ESG理念为指导,监督国企的经营和管理。立足国有企业实际,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强化国有企业的ESG专业治理能力,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企业披露ESG信息,力争于2023年实现披露全覆盖。这一目标和举措,可推动民营及非上市企业积极进行ESG披露。

2.银行业践行ESG是提升企业参与度的抓手

银行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履行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比如“双碳”、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银行在践行ESG方面已先行一步。2022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有效识别、检测、防控业务中的ESG风险,重点关注客户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ESG风险,强化信息披露和利益相关方的交流。具体来说:一是明确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如工商银行明确了绿色金融委员会工作职责;二是将ESG因子明确到投资决策过程,如发行绿贷、绿债等金融产品;三是全面披露自身的ESG信息,提高投资透明度,降低投资者风险。

3.城市和区域ESG评价拓展ESG覆盖范围

城市与区域ESG评价体系与我国产业结构分布联系紧密。重工业和能源消耗集中在北方和中西部地区,与东南部地区相比,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城市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距较大。“双碳”目标下,该差距正在逐步减少,东部区域凭借其先发优势,也树立了典型:2021年9月,浙江湖州发布了首个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指标体系包含55个四级指标和95个底层因子。依托一体化、智能化的本地公共数据平台,涉及环保、经信、税务等17个政府部门,整合了10多个数源系统,进而实现了100%线上读取和自动化计算及分析。

总体而言,尽管我国ESG体系发展迅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面临标准不统一、不客观、低效性等外部环境问题,也存在披露方和接收方之间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建议全方位建设ESG,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外部合作和市场建设,提高信息接收能力,加强ESG配套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国有企业、银行业、重点城市及区域的先行示范,既保留本土特色,又实现与国际标准的融合,深度释放ESG的乘数效应,从而带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杜欢政系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陆莎系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景顺长城联合清华大学发布低碳经济研究报告助力ESG投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7
券商应发挥好ESG纽带作用 促进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证券日报 2023-12-23
招聘薪资优厚 多家券商ESG相关岗位“虚位以待”
证券日报 2023-11-25
港股ESG监管持续升级 ESG报告成上市公司“必答题”
上海证券报 2023-11-11
金融街论坛|“双碳”及高质量发展 为ESG在中国推广落地提供重大机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9
全球逐绿 用好ESG新名片
中国能源报 2023-10-08
ESG信披标准趋于统一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迎来估值重构“窗口期”
证券日报之声 2023-08-22
兴业银行当选为中上协ESG专委会委员单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