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系统”助力北京交通节能降碳、快慢相宜
北京交通广播 2023-04-27 19:45

截至2022年末,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712.8万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城市道路超负荷运转、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让城市交通更加贴近不同人群的差异化出行需求?如何在满足市民基本出行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节能降碳?近年来,北京加速推进“慢行系统”建设,为打造“快慢相宜”的城市交通系统,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绿色出行,做了有益的尝试。

过去五年,北京优化提升 “慢行系统”超过3200公里,骑行已经成为首都市民新风尚。

骑行——用更环保的方式爱上这座城

北京的春天,天气总是在乍暖还寒之间任性地切换。

3月13日上午,北京城区的温度已经从清晨的个位数,迅速跃升到10℃以上。原本穿了毛衣和羽绒外套出门的市民张女士,脱下外套,扎系在腰上,用手机扫码,打开一辆共享单车,进入回龙观至上地的自行车专用路。

在春日暖阳的陪伴下,张女士开启了这一天的“动感单车”之旅。 

自行车专用路连接回龙观与上地

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住回龙观地区,工作单位则在离家几公里以外的上地软件园。几年前,她每天去公司上班,最快的选择还只有地铁。

“那时候出门稍微晚一小会儿,地铁站里就会人山人海,等个好几趟还挤不上去。”张女士这样描述当时的尴尬。

而地面公交车由于线路绕行、停靠站点较多,再加上“随机”出现的道路拥堵,对于需要按时打卡上班的她来说,“不管是耗费的时间还是乘坐的舒适度,都不划算。”

其实,从地图上看,回龙观到西二旗直线距离也就不到4公里,理论上驾驶机动车5分钟左右即可抵达。但是由于在这两个区域之间,分布着早就建成通车的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和京包铁路,实际的机动车行驶路线要复杂的多。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的王书灵介绍:“比如说,回龙观的人开车到西二旗去上班,他可能得绕到北边的北郊农场桥,开车差不多得半个小时到40分钟,而且高峰期还堵车。”

“上班本来就很累,谁能想到,比上班更累的环节,是在去上班的路上。”张女士这样调侃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

正是为了解决类似张女士这样的“通勤族”面临的困境,北京交通规划和管理部门决定给短距离出行者找条“出路”。经过联合调研,携手合作,从线路选定、方案设计再到工程建设一路紧锣密鼓的推进,终于在2019年5月31日,开通了北京市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回龙观至上地的自行车专用路。

这条自行车专用路,全长6.5公里,按照15公里/每小时的限速要求,基本上20多分钟左右就可以骑完全程。

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的研究团队进行了点对点的对比测验——工作日从回龙观至软件园,选择地铁、公交、小汽车、出租车和自行车这五种出行方式同时出发,自行车因为用时最短、出行费用最低,成为其中最便捷、性价比最高的出行选择。

目前,回天地区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加入到了骑行上班的队伍。据了解,目前这条“自行车高速路”的日均通行量,已经达到了4000到8000人次。

 

自行车专用路与沿线地铁的接驳通道

“这条自行车道的沿线,还有服务区,临时停车休息也都很方便。我以前去健身房,就很喜欢动感单车燃烧卡路里,现在上下班的路上就可以健身,可以说是通勤、锻炼两不误。”市民张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因为选择自行车出行而获益的,不只是张女士这样的“骑行通勤族”。

研究数据显示,骑行作为一种零碳交通方式,与驾驶小汽车相比,每人每公里大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17千克,也就是说,每多一名小汽车的使用者选择自行车出行,每年便能减少1吨左右的碳排量。这意味着,每位骑行参与者,从个体角度实现了“碳中和”的目标;从群体角度,则是为首都的环境保护间接做贡献。

目前,在交通部门规划的慢行系统蓝图中,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的东拓南展工程也正有序推进。其中东拓工程向东延伸至天通苑地区,预计2023年6月竣工;南展工程向南延伸至西直门交通枢纽,目前南展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实现贯通,市民可沿上地东路、上地东二路、上地南路、信息路、中关村北大街骑行至北四环。

根据相关报告,这条自行车专用路南延至西直门桥后,预计将吸引大约30.6万人使用,吸引大约3.14万人骑行通勤,大约3000人将会改变原有的汽车等高碳出行方式,转向稳定的骑行通勤。

转变——从机动车优先到慢行优先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和超大型的城市,截至2022年底,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712.8万辆,位居全国之首。随着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日趋旺盛,车路矛盾、道路超负荷运转、汽车尾气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如何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更均衡地配置交通流量,已成为交通规划和管理部门面临的新课题,而“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也逐渐成为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探索方向。

对于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市民来说,“慢行优先”可能只是个耳熟能详的交通概念,但对于北京交管局秩序处优化科科长李磊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却意味着工作思路的彻底转变。

“以前我们规划一条道路,首先想的是满足机动车的通行需求,满足了机动车以后,看看路面上的资源还剩下什么,再来规划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但是现在,我们的规划方式完全变了,现在是首先满足非机动车的需求,把机动车排在后面。”李磊这样描述自己工作的变化。

今年年初,位于东二环的朝阳门桥,成为2023年北京交管部门在市区启动的第一个慢行系统改造项目。

朝阳门桥慢行系统拓宽非机动车车道

朝阳门地区是北京知名的老牌商圈,桥区周边坐落着外交部、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还有回民小学、史家小学、北京二中等中小学校,再加上附近的悠唐生活广场、银河SOHO等商业和办公综合体,日常交通流量都维持在高位。

“像我上下班都会走朝阳路,路过朝阳门桥,在中石化大楼南门那部分路段,经常要等好几个红绿灯才能过环岛,着急也没办法,反正就是按照机动车道的标线指引,慢慢地开吧。”市民赵先生向记者介绍。

但是相比为机动车设置的清晰的引导标线,在朝阳门桥的环岛内,并没有一条连续、完整的非机动车引导标线,再加上自行车道通行空间十分狭窄,这里经常会出现非机动车、行人与机动车车流交织混行的情况。为此,交管部门启动了朝阳门桥慢行系统的改造,主要就是通过增加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优化车辆通行流线、增设信号灯等方式,来实现“行人优先、慢行优先”的目标。

朝阳门桥地面标线通引导行路线

北京交管局秩序处优化科科长李磊介绍说,“我们的规划方案,就是对非机动车采取了一个左转绕环岛,直行出环岛的分道设置,并在左转环岛位置设置了停止线等待区;环岛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则削减了一条机动车道,来增加非机动车的宽度。”

每天上下班骑行经过这里的李女士,感受更加直观,“我印象里,原来的自行车道也就3米宽吧,现在目测怎么也有个5米,而且骑自行车过环岛,不管是直行还是拐弯儿,都有地上的标线提示,基本不会走错。”

据了解,仅在去年,北京交管部门就通过局部道路优化改造,拓宽道路31条,增设调整维护标志、标线、隔离护栏等交通设施2万余处,动态治理堵点乱点191处,全市100多处路口通行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过去几年,正是秉承“慢行优先”的发展原则,北京交管部门先后完成了二环路辅路、京藏辅路、马家堡南延等一批慢行系统精品工程,非机动车整体通行的连续性、安全性、舒适性得到了全面提升。

优化——慢行交通串联绿荫与河湖

3月的北京,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带上,一棵一棵的国槐比肩而立,静待春风唤醒,绿叶吐芽。

“这些国槐都是最近两年才有的,以前这条路上没有成形的树荫,特别是夏天,没有阴凉的遮挡,走在路上只能暴晒。”在广渠门附近居住的市民孙女士介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曹睿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路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带比较窄,严重限制了绿化树种选择。

“隔离带太窄的话,高大的乔木基本就没有办法种植了,它的树根扎不下去,再一个它没有足够的营养面积。”

2020年,北京园林绿化局与北京交通委经过协调,对广渠门内大街的路板结构做了调整,压缩部分机动车道宽度,为绿化带腾出来更多空间。

“隔离带上主要种了两百多株国槐,还有一些紫叶李,增加景观的丰富度。我们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道路慢行系统的林荫覆盖达到90%以上。”曹睿介绍说。

北京慢行交通系统串联起来的不仅是城市里的绿荫,还有蜿蜒的河湖。

3月18日晚上,朝阳区亮马河两岸,灯光璀璨,人声鼎沸,游船项目正式开启2023年首航。

游船缓缓地驶出燕莎码头,一路经过蓝色港湾、红领巾公园等多处商圈和景点。两边滨河步道上,许多市民正沿河散步,享受着周末的惬意时光。

改造后的亮马河步行道

“这太像电影里的感觉了!”游船上的市民李女士表示,“我最喜欢的电影是《日落》三部曲,其中有一幕,男女主人公在巴黎邂逅,坐游船穿行塞纳河,我当时还感慨,这么浪漫的场景要是能发生在北京该多好,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

朝阳文旅集团亮马河商业经济带建设负责人谢强介绍,“乘船可以游览二十四桥十八景,亮马河一带将形成休闲生活、活力商业、文旅消费和艺术生活四个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的水岸商业片区。”

三年前,朝阳区正式启动亮马河四环以上段景观廊道建设工程,西起香河园路,经三里屯、左家庄、麦子店街道及朝阳公园,终点至东四环北路。

2020年8月,四环以上段景观廊道全线对外开放,滨河公园连通周边23个居民小区,居民“推窗见绿、推门见景、沿河有荫”。

亮马河滨河道上的餐厅与咖啡馆

朝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亮马河滨水绿道有新东路桥、新源街桥和东三环路桥三个断点,市民游览时需要上桥穿行市政道路,影响游览舒适度。

2022年,前两个断点已经打通。预计2023年5月,东三环路桥下的滨水绿道将正式贯通,亮马河“一河二湖”连通,18公里滨水绿道实现“横向串联,纵向通达”。

正是通过对一座一座桥区的优化,一个一个路标的完善,一组一组信号灯的调整,一条一条非机动车道的拓宽,北京慢行交通系统的品质逐步提升,市民参与慢行交通的体验越来越好,热情也越来越高。

“每个周末,基本上都会和朋友约着骑单车逛京城。最近打卡比较多的,像是长安街一线、二环里的胡同儿、首钢园,还有亦庄的凉水河,骑行的感受是越来越方便。”骑行爱好者孙先生表示。

过去五年,北京优化提升慢行系统超过3200公里,骑行成为首都市民新风尚。来自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北京自行车出行和步行比例已经达到49%,和2019年相比,自行车出行比例从12.1%提升到17.3%;步行出行比例从30.2%提升至31.7%。全市主干路和快速路辅路的断面中,有接近五分之一的断面非机动车流量超过了每小时 3000 辆次。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荆禄波介绍,“ ‘十四五’时期,重点是提升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我们现在注重城市的慢行系统和滨水巡河路,还有城市绿道,三网之间的融合。城市慢行系统治理,更加倾向于在保证通勤功能的基础上,兼顾健身、休闲功能,目的就是保证市民的多样化出行需求。”

编后语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时指出:“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面对交通拥堵这一世界性难题,拥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北京,提出“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

多方合力之下,近年来,北京拥堵指数稳中有降,绿色出行蔚然成风。且看城中景象是:人行步道畅通无阻,骑行潮流风靡全城;地铁线织密通勤网,公交车开到家门前。“3510”出行倡议——3公里步行、5公里骑车、10公里公共交通——正在变为市民的自觉实践。

这样喜人的变化,源于北京的交通工作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曾几何时,机动车的通行效率被作为道路规划和建设的首要目标,成全了车,却委屈了人;思路转变后,路权开始由机动车向行人和骑行者倾斜,道路从“机动车交通空间”逐步回归到“步行化生活空间”,作为城市真正主体的人的需求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城市慢行系统的改造升级尤其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因为慢行系统不仅是道路,还包括滨水绿带、人文景观、停放区域、信号标识等;不仅是通勤的路径,还是市民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的公共空间。

完善的慢行交通,如同为积弊已久的机体疏通了毛细血管,使得城市又鲜活流动起来。慢行不慢,它提升通勤效率,好让人追赶世界级大都市的节奏;慢行也慢,它容你放缓脚步,侧耳聆听千年古都的沧桑回响。

编辑/李晓萌

相关阅读
慢行优先!看首都如何助力“慢出行”
新华社 2023-11-28
慢行在首都
新华社半月谈 2023-10-14
北青快评 | 解决非机动车“抢道大战”需要“软硬兼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0
北京城市副中心2025年慢行里程将超1500公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3
提升“慢行系统” 助力节能降碳
新京报 2023-04-27
“十四五”期间 北京市将打造滨水慢行系统396.8km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7
完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 城市副中心2025年慢行里程将超1500公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6
北京城市副中心今年再添15条慢行道路 “十一”前完工
北京通州官方发布 2023-03-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