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班之前,胡敏会把当天预约的遗体拉出来解冻。第二天上班,再为逝者穿衣、化妆。“染发也可以,涂指甲也可以。人生最后一程,漂亮一点、体面一点。”
阚文静带着棺材和骨灰盒的模具走在校园中,引来一阵侧目。“其实我就是为了参加技能大赛的。”后来她成为了殡仪馆一名火化工。
殷艺芝设想过一种属于自己的死亡。“我希望我的葬礼是不一样的。不像我们农村大操大办的。以自己的意愿,去做后事。”这是她读了殡葬专业后逐渐清晰的设想。
当影视作品试图将殡葬业拉入大众视野时,殡葬领域的95后从业者们早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离死亡最近的一群人。
预计2035年,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背后是对包括殡葬领域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的挑战。全国开设殡葬类专业的学校只有8所,每年累计能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只有约1000人。
“火化工能按个按钮点着火就行?肯定不是这样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谭泽晶表示,去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现代殡葬管理”增设为本科专业,该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就读本科获取管理学学位。“但师资跟不上,以前天花板就是专科,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还需要时间。”
还在变大的“缺口”
每位毕业生有十几家单位可选 合作单位来晚了就招不到人
心肺复苏结束,ICU里的病人能没救回来。殷艺芝想到了父亲。差不多的年纪,父亲的身体也算不上很好。
病床上的逝者,赤条条地躺着,身上各处插着管子,家属进来就哭了。“特别不好看。”这是中职阶段,学习护理的殷艺芝第一次经历抢救。“作为一个外人,我看到那个场景都很难受。我觉得他走得没有尊严。”后来,殷艺芝去了长沙,读了殡葬专业。
读高中的时候,阚文静的一位亲人意外离世。她陪着家人去往司法鉴定中心,遗体正在等待解剖,家人情绪难以控制。“当时有两个40多岁的男人,态度挺无所谓的。让我家里人别哭了,说,先看一眼,万一哭错了呢?”
这让阚文静感到极大不适。“面对死者的家属,应该给予的是基本的安慰和尊重。当时我很不舒服,但年纪太小,力量太薄弱了。”高考结束,阚文静选择了殡葬类专业,毕业后去往东莞市殡仪馆,成为一名殡葬领域从业者。
当相关影视作品试图将殡葬业拉入大众视野时,殡葬领域的95后从业者们正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长沙民政”),像殷艺芝和阚文静一样的殡葬专业新生,每年都有300多人。他们在学校学习现代殡葬技术、陵园服务管理、殡葬设备维护维修等知识技能,大部分人毕业后去往殡仪馆、陵园等工作岗位,陪伴逝者走完最后一程。
如今在中国,每年有超一千万人死亡,开办殡葬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所、中专院校3所,长沙民政便是其中一个。1995年,原民政部长沙民政学校开办殡葬教育专业,开国内之先。
“现在看,人才缺口还是太大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谭泽晶看来,即便作为殡葬类专业在校生规模最大的院校,长沙民政依然无法满足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高需求。
老龄化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卫健委预计,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背后是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挑战,其中必然也包括殡葬业。而全国所有殡葬类专业学校,每年累计能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只有1000人左右。
“所以现在的局面是,我们的毕业生每人手头可能有十几家单位可选。有一些合作单位来晚了,基本就没有学生招了。”
殡葬专业“突围”
师资薄弱限制招生规模 现在最缺推陈出新人才
“学这个专业之前,我都不知道殡仪馆除了火化还能干什么。”给逝者化妆、举行告别仪式、遗体的冷藏和火化,这些都是殷艺芝走进课堂之后才知道的事。
阚文静记得,刚入读长沙民政的时候,她发现除了少数几个省份,几乎全国各省的学生都能在学院遇到。“殡葬专业是我们的王牌。”——殡葬专业本身只是一个统称,往下细分,还有四大板块,分别是殡仪服务、殡仪设备、防腐整容、陵园。
2015年考入长沙民政,阚文静选择了殡仪服务方向。专业课程涉及多个领域:殡葬法策法规、现代殡葬服务学概论、挽联写作、现代殡葬管理学、现代殡葬服务仪式、现代殡葬服务营销、现代殡葬文化策划、现代殡葬公关礼仪…… “我们晚上还会有一个晚训,主要培训的是形体,也会练习站军姿、踢正步之类的。”
“现在的殡葬领域,早已经不是老百姓印象里没技术含量、随便谁都能干的工作了。火化工能按个按钮点着火就行?肯定不是这样的。”谭泽晶看来,如今的殡葬设备维护专业,就是希望培养技能更丰富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懂操作,还要懂维修,这意味着需要掌握一整套设备理论知识。“再比如防腐整容方向。如今防腐液的配置、灌注,都有一些新技术出现了,这也都是原来殡仪馆的老员工所不具备的能力。”
大比例的非科班出身是殡葬领域工作者的常态。阚文静曾经问过单位里的老员工,当时为什么选择进入殡仪馆工作,得到的答案多半是没有上过学、文化程度低,又迫于养家糊口需要下的无奈选择。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殡葬行业,正处在由提供传统的殡礼服务、葬礼服务和祭祀服务到将人文、环保、科技理念注入各项服务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谭泽晶看来,培养大批具备有技术、有文化,更有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如今整个殡葬行业最缺的是管理人才。”年轻的专科毕业生走进殡仪馆工作,带来行业的新技术,但无法胜任管理工作。“专科三年,其实有超过半年的时间都在实习,真正学习文化理论的时间,整体还是偏少。”
在校阶段,殷艺芝同样觉得时间很紧。“就像我学的防腐整容方向,并不只是技术活,人体学的很多结构也需要学习。后期一些管理学的知识其实也会涉及到。其实觉得学3年都不够。”
2022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现代殡葬管理”增设为本科专业。该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就读本科获取管理学学位,进而以殡葬管理本科学历从事相关行业或继续深造。
“这是非常必要的。”谭泽晶透露,目前长沙民政正积极筹划申办殡葬教育职教本科专业,最快预计明年可以招收本科生。“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就是,我们专业的老师大都是半路出家,因为以前殡葬专业的天花板就是专科啊。没有本科生,不做研究,这个行业你就没法去引领,整个发展就会很慢。”
人才缺口诚然大,但师资的薄弱限制了招生的规模。阚文静印象里,学院老师也和同学们交流过,此前创建殡葬专业的时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缺的就是推陈出新的人才,把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慢慢更新过来。”
殡葬服务新认知
殡葬服务早已不是传统认知的“身后事”了 大众的观念也需要更新
升为本科,当然也意味着更好找工作。2017年从长沙民政毕业,如今就职于东莞市殡仪馆的胡敏,如今也和身边大部分年轻同事一样,在备考本科学历。“在这就是如果能考编制的话,还是希望能争取一下,毕竟现在还是合同工。”
阚文静也明显感觉到,整个行业的竞争压力大了。“疫情对就业影响下,不少弟弟妹妹已经开始来问我,当年报考殡葬专业的分数线、报考条件等等信息了。”
竞争压力大了,但一些硬性的行业门槛依然存在。在正式找到工作前,殷艺芝去过五六家殡仪馆实习,“长沙的、广西的、江西的、肇庆的,最后选择入职东莞市殡仪馆。”殡仪馆的工作,对身高和体力都有要求。“我1.5米的身高,在给逝者整容化妆的时候,难免要搬运。单位也担心我抬不动逝者,之前被拒绝过很多次。”
除了对体力有要求,正如外界的想象,这份工作也对心理素质有着较高要求。胡敏在大一暑假,选择去老家的殡仪馆实习,这也是他第一次跟着接送遗体的师傅去太平间。“以前上课都是模拟。当时去地下室冰柜存放遗体的时候,是真的感觉有一点怕了。”
正是因为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殷艺芝习惯保持敏感。“比如,您好、再见,这种常见的词汇,其实都不适合对逝者的家属说。”相比于曾经学习的护理专业,殷艺芝坦言这份工作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能更大。“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每天面对低沉的氛围,可能会下了班,我想到今天一些难过的事情,也会难过一会儿。这就需要情绪的调节。”
这份情绪的负压不仅来源于工作,走出单位的大门,外界的偏见依然存在。“只要出了单位,我都尽量不提自己的专业。”亲戚朋友问起来,殷艺芝就说在民政相关的单位上班。“因为害怕。我是农村出来的,不怕他们歧视我,但我接受不了别人对我爸爸妈妈冷眼相看。”
“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殡仪馆是什么样。”殷艺芝看来,大部分人对殡葬工作的概念还是模糊的,甚至滋生所谓“天价殡葬”的灰色地带,首先是因为不了解。“我们常常不愿意谈死亡,但这是人人必经的事。”
在谭泽晶看来,如今的殡葬服务早已不是传统认知的“身后事”了,大众的观念也需要更新。“市场需求在前移,我们的服务和教育也在前移。”类如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也都需要殡葬工作者带着心理学、社会学的专业技能提前介入,与护工共同实现临终者“真正的安宁”。
胡敏也观察到,如今自己所在的东莞市殡仪馆,也引进了相关护工组织,重点关注失独老人等群体的心理健康。“在殡仪馆也能收获一份人文关怀。”
3位年轻的殡葬工作者都觉得,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有一些“温暖”是殡葬工作者和逝者家属所共同维系的。为逝者化完妆,家属对殷艺芝鞠了一躬。“那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感觉,心里非常暖。”面对一个青春期结束生命的逝者,胡敏用心做了孩子的妆容,孩子的妈妈很激动,对胡敏说了声谢谢。“我帮到了别人。让逝者体面地走,也是给生者的一种慰藉。珍惜身边人。”
如今的阚文静被分配在火化车间。“正常上班的话,就会在后面烧炉,出骨灰。如果是值班,就需要跟前台家属对接,了解他们在最后这个环节的诉求,尽量满足,不留遗憾。”作为这里少有的女孩子,回想自己高考前的决定,阚文静觉得,当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实现了。“我觉得我对得起这份工作,没忘记初心。”
殷艺芝有着更长远的设想,在这个与死亡最近的岗位,她想象过一种属于自己的死亡。“我希望我的葬礼是不一样的。穿衣、化妆,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不像我们农村大操大办的。以自己的意愿,去做后事。”
文/董晓妍 李芷琪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