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信卫星的研制、发射及在轨运行过程中,测量是指对其所产生偏差进行量化测定,相当于给卫星做“体检”。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网络实验室工程师宋哲的工作,就是给远在万里之外的卫星做“体检”,弄清楚它们到底哪里“生病”了。
“卫星轨道高度往往在数千到数万公里,一个微小偏差,就可能导致地面覆盖区域大幅偏离。如何在保证高精度的前提下,解决测量设备功能单一、效率低下、价格高昂的问题,这些都是卫星通信测量领域内公认的技术难题。”宋哲说,“通往科学真理的路,必须自己去寻找。只有掌握关键技术,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多年来,宋哲和研究团队成员们在理论研究、技术研究、硬件研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提出了面向卫星通信的参数矩阵并行测量新模型;发明了通信阵列正交解耦测量技术,将串行测量转变为并行测量……如今,这些研究成果已服务于“北斗”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
科学研究难不难?面对提问,宋哲笑道:“难是肯定的,但正因为难,所以更要去做。”在“北斗”相关测试中,宋哲及其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攻关压力。“北斗导航系统有非常高的时间精度要求,而测量仪器的精度要求比北斗还要高两个数量级。”宋哲解释道。为此,宋哲与团队成员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西安分院,展开科研攻关。
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开始工作,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才能返回住处,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实验……经过一次次努力,宋哲及其团队最终成功地解决了相关技术问题,并申请多项专利。
航天五院出具了专利的应用证明,认定相关技术填补了卫星通信领域时延差测量的空白,保证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间精度。“卫星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小环节出错,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必须全面、谨慎地检验每一个细节。”宋哲说。
近年来,宋哲不断成长,将创新理念融入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会写论文,更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为国家需要贡献力量。”宋哲介绍,“团队培养学生主要分4类,即软件、硬件、逻辑、算法。学生按照兴趣自行选择。目前,团队培养的很多学生已成为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单位的中坚力量。”
宋哲,女,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就读于空天网络信息技术研究所,师从于我国卫星通信领域著名专家安建平教授。
空天网络信息技术研究所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汇聚了大批国内空天通信领域的专家和中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了国内从事空天高安全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科研团队。是“电磁空间认知与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天信息网络安全与博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社会治理智联网技术”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的主要支撑力量。
在研究所的平台支撑下,宋哲立足卫星通信测量国家重大需求,提出了通信阵列正交解耦测量、任意码率调制解调、多模信号解析方法等多项关键技术。她主持研制的多台卫星通信测量装置服务于北斗、天通等多个国家重大航天型号。她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也是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申请发明专利63项,拥有25项软件著作权,多项专利已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等单位得到转化应用。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创新提出“五维”(时空四维+知识贯通)智慧教育,体系化实施以专业重塑、模式创新、课堂革命等为核心的“寰宇+”(SPACE+X)人才培养计划,以“五维”智慧教育实现精准培养,启迪和塑造学生创新品格,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和团队领导能力。
创建四年不断线阶梯式实践育人体系,依托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和22个实践基地构建多元实践平台,开设源于国家重点任务的300余项创新实践项目,学生依据个性化能力图谱选平台进项目,学以“智”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构建科教赛创互通的智创空间,创办智能机电设计大赛等全国性学科竞赛,打造以“五冠王”智能无人车队为代表的20余个品牌创新团队,学生根据素质图谱选赛道组团队,在“双创”中提升组织领导力,塑造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创新品格。
累计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2次,金奖26项,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3项,连续两次获得国际机器人挑战赛冠军,在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上5次夺冠。学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培养了一批“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
编辑/叶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