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制定?
中国教师报 2023-01-19 07:5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我国基础教育从“实施素质教育”到“推进素质教育”再到“发展素质教育”,走过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历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素养为本,一线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才能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为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与总目标,标志着从“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正式拉开帷幕,“核心素养时代”正式到来。落实新课标、培育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对教学本质的重新确认、教学目标的升维进阶、教学内容的统整重组、教学方式的变革重构、教学设计的守正鼎新、教学策略的改造创新、教学评价的弃旧塑新……其中,教学目标的升维进阶是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导向和保障。那么,一线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如何制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呢?

聚焦一个核心

课堂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在备课前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维度、内涵要义、内在联系,学习专家学者名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解读、理念解析、策略解说等,明确核心重点,把握实践要求。

制定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走出知识理解的窠臼,以反映学科特质、学科结构、学科情境的知识为教学载体,以真实情境下的知识迁移、创新运用为策略途径,以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的实践与提升为目标导向,以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的提炼与升华为价值追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整体分析与解构,找到学科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目标表述的结合点,整体的素养目标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形式具化到每个教学单元中,再细化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述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时,切忌强求面面俱到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所有维度,更不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表述,造成教学目标的笼统、死板、无效等情况。

厘清两个关系

科学、规范地制定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需要厘清两个关系:一是“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二是“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如果说从“双基”到“三维目标”是颠覆性的本质改变,那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则属于深化提升、进阶升维。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二者都强调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科知识的迁移与实践运用,都注重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创新精神、思维品质、审美创造的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不是否定颠覆三维目标,而是继承与发展、深化与跃升,核心素养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准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深度和广度发展了三维目标背景下的教育精神和实践理念。因此,在表述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时,要打破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从立体结构的三维转变为开放多元的多维,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性表达。

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正确处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师要站在课程的高度来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课程意识,应该深读课程标准、精研核心素养、把握教材特点、统整单元重点,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细化分解、分级传递,进而贯通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准确把握各层级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大目标统领小目标,小目标为大目标服务”的整体。站在课程的高度制定教学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居于教材之上审视教材,这是对教材本身整体性、全方位、深层次的把握,进而逐渐建构自己的课程思维和课堂范式。

规避三个问题

制定并表述教学目标,需要注意规避三个问题:一是主体不明,比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使学生掌握……”等,此类教学目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的却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导致教学目标行为主体不明的错位现象;二是含糊笼统,比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人物的品析,学习他的……精神品质”等,又如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小说单元的课文教学目标就是“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等,这样的教学目标表述千篇一律、模式固化;三是盲目照搬,比如在表述上追求“高大上”,直接套用课程标准的内容或核心素养的表述,但是只注重了形式上的模仿,忽略了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针对性,让教学目标成为花瓶一样的摆设。

写清四个要素

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切合单元要求、突出课时重点、重视学生学情、关注教学评价的素养融合式教学目标,需要从精准规范的表述做起。规范的教学目标由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要素组成: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行为主语可以省略;行为动词是教学目标制定的关键,应使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测且具有指向性的动词来表述,如“解释、概括、诵读、复述”等,建议少用或不用“体会、感受、了解、掌握”等笼统含糊的行为动词;行为条件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况或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阅读拓展材料探究”“通过小组讨论”等;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达到的预期效果,如“能准确说出”“能清楚表达”“能客观评价”等。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因此,这一单元的精读课《母鸡》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

1. 通读全文,能够认读、积累以下词语:讨厌、疙瘩、凄惨、欺侮、警戒、如怨如诉等,能够结合语境自主理解,并在新语境中准确运用。

2. 默读课文,找出“我”对母鸡前后态度的变化,能够通过文本对比,说出变化的原因,分享对母爱的理解。

3. 研读课文,圈画并批注作者表达情感的语句,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作者运用“先抑后扬”等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在课堂小练笔中恰当运用。

4. 比较阅读《猫》和《母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作者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梳理关键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单,讨论交流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作者/杨修宝,系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北京市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2
北京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六大行动,将建一批实验校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11
展示教学变革实践成果 密云区召开中学教学现场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5
含900多项实验实践活动,新版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发布
中国青年报 2023-11-26
500多名责任督学将深入学校一线 北京市组织开展中考改革专项督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8
校外STEM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
中国教育报 2023-06-26
以美育人:走向大融合的音乐大课堂
光明日报 2022-12-08
落实新课标,教师要超越“教书”走向“育人”
光明日报 2022-12-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