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脑中心研究员周景峰(左)和同事在实验室内讨论实验数据(北京日报记者和冠欣摄)
脑,是生命体最复杂、最神秘的器官。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正致力于探寻脑的奥秘。作为本市新型研发机构之一,新的运行体制、新的绩效机制、新的用人及评价体系激发出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该中心成立仅4年多,已在脑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并正在走入科研成果的涌现期。
一只小鼠捧起喂水器舔了一次水,与喂水器连接的器件就通过电信号直接获取信息,传输至实验室的后台系统。在北京脑中心研究员白凌的实验室里,这类小仪器在为小鼠喂食、喂水的装置旁随处可见,它们能实时记录小鼠每次喝水、进食的位置及数量,从而监测小鼠的行为模式。“这些都是我们仪器仪表中心的同事帮忙实现的,要是让我们这些学生物的人来做,一年半载也做不出来。”白凌笑道。
这类产品虽然在市场上也有销售,但价格昂贵,对“百业待兴”的初创实验室来说难以承受。北京脑中心仪器仪表中心在对接需求后,不仅用常见的设备就实现了目标,还拓展了新的功能。白凌直接请他们“量产”了几十套,“真的太好用了,帮我们节约了大量资金和人员成本”。
仪器仪表中心、光学影像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北京脑中心建起了10个国际一流的科研辅助平台,几乎囊括了脑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各实验室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向平台提出申请。“平台不光提供内部服务,对园区里的研发单位,北京市甚至是全国的高校、研究所,我们都毫无保留地共享资源。”北京脑中心联合主任罗敏敏说。
在脑科学领域,小鼠是最常见的实验动物之一。最近,北京脑中心研究员周景峰和团队正在尝试“看清”小鼠大脑在学习时的活动变化。
小鼠能把特定气味与喝水建立联系,这便是学习过程的直观体现。过去由于技术限制,科研人员只能记录一个或几个特定脑区的活动。不过,周景峰团队有了新方法。在显微镜下,钙离子成了“显影剂”,结合光学影像中心开发的大视野成像技术,脑区之间的动态功能连接得以清晰呈现,让“全景式”研究成为了可能。
临近年末,作为一个新设立一年多的实验室,周景峰却不急不躁,实验节奏有条不紊。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相关数据正在不断积累完善。“不管最终的结果是支持还是反对我们最初的假说,我们所做的工作,都能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学习的神经机制。”
“中心一直都十分支持我们在科学上的自由探索。”周景峰说,各实验室的研究对象从线虫、果蝇到大小鼠、猴子,既有聚焦基础领域的课题,也有实验室致力于疾病研究。“平时我们在一起交流,既能启发思路,也会促进科研合作。”他期望,自己的实验室明年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
5至6年,是北京脑中心为科研人员设立的考核周期。一位科研人员加入后,在考核期内将会获得长期、稳定的支持,他们不需要将精力花在申请各类项目、基金的撰写工作上,行政人员会快速帮助他们组建起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
科研经费到底怎么花?罗敏敏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原则:为人的创造性服务。“我们的考核不要求‘工分’,希望科研人员能更多地去做更难、更重要的工作。”罗敏敏表示,中心不对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数量作硬性要求,甚至在考核期内,只进行例行的年度考评和内部交流。在考核周期满后,中心会邀请国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对研究人员的评议,重点考核研究方向、选题和成果是否具有国际影响力。
首次发现D型丝氨酸对睡眠的调控作用,开发出一套基于腺相关病毒载体的脑转基因新技术,实现全脑范围单神经元完整重构……成立4年多来,该中心瞄准国际脑科学研究前沿集中开展攻关,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已经出炉。“做基础研究要有耐心,最近,我们的一批新成果正在慢慢出来,值得大家期待。”罗敏敏说。
记者手记
选人用人机制灵活、科研经费支持稳定、科研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的新型科研体制,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科研活力。在采访中,多位科研人员都对记者表示,在北京脑中心做研究非常安心。他们不需要担忧实验室的经费来源,也不会被大量的行政事务淹没,各方向的科研辅助平台能够随时响应他们的技术需求。对接下来的科研进展,他们都信心满满。
近年来,本市持续推动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并建立起新的运行体制、新的财政支持政策、新的绩效评价机制、新的知识产权激励和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五新”机制。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多家新型研发机构瞄准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竞相迸发,为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撑国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增添动力。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