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探索“集成分流”模式 推动外语学科跨越式发展
光明日报 2022-12-12 15:00

海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海南师范大学成立于1949年秋,同年外语系成立。历经70多个春秋,海南师范大学目前已实现了硕士点全覆盖,获批博士点5个。2008年6月,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经批准正式成立。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优质课程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硕博士学位授权点,以“集成分流”模式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炼“集成分流”理念

激发学科发展活力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的学科带头人到岗,为了突破发展瓶颈,从根本上优化育人模式,学科带头人带领全院师生吹响了“集成分流”改革的集结号,并在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成功取得翻译和外国语言文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菲律宾研究中心和国家民委南盟国家研究中心两个国家部委平台,并于2019年和2021年顺利立项英语和翻译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集成分流”模式带动下,学院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学院在改革之初提出了“集成分流”的理念,一方面通过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将老师凝聚起来,进行有组织的教学和科研;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分流,鼓励教师差异化发展。“集成分流”模式弱化了传统的骨干概念,鼓励专业教师共同进步,提出“每人一小步,学院发展一大步”的理念,避免将压力集中于少数人身上,而是通过并肩努力实现突破。“集成分流”模式注重体现一体两面的特征,以“集成”为基础,将大部分老师动员起来,开展系统化、组织化的教学与科研;“分流”则是“集成”之后的必然结果,有效实现了差异化发展的目标。

以同心圆集成

推动专业教学水平提升

按照教研活动的目标,学院的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分为教学提升体系和学术提升体系两个大类。前者聚焦于培养目标的分解与达成,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后者聚焦于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培育优质学科师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教学提升体系打破了传统的“系—教研室”的垂直建制模式,以课程为核心,采用同心圆的方式组建师资团队。最内层的单位是课程组,由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组成;其次是课程群,组织教学内容相近课程的授课老师形成中继教学单位;再次是课程模块组,围绕核心教学目标形成课程群集合;最外层则是传统的系部,统筹各个课程的协调与配合。

以课程为核心,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同心圆集成模式的发展目标。实现培养目标的层层分解和精准分配,将总体目标分解到课程模块,然后由课程模块分解到各个课程群,最后落实到具体课程。实现课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同一课程、同一课程群、同一课程模块组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打磨,就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形成稳定的课程标准。通过同心圆的方式,由外层到内层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和制约,保障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系部主任管理各个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管理课程群,课程群管理群内课程,课程负责人管理授课老师,环环相扣,以保障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五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同心圆的方式建构教学提升体系凝聚了学院力量,推动了课程建设与专业水平的提升,结出了丰硕成果。五年来,学院立项校级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13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在全校兄弟院系中名列前茅。同时,学生的获得感大幅增强,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依据学科方向集成建构科研平台

推动学科队伍建设

学院充分挖掘专业特色,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培育学科队伍。人文社科类学院的系部教研室往往既是教学单位,又是学科团队。以中文系为例,它涵盖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等,学科指向明晰。与之相比,外国语学院的系、部、教研室学科属性较弱。为了引导教师建立学科意识,外国语学院搭建了4个学科属性鲜明的科研平台: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自贸港语言服务与国际化战略研究所、青少年语言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院。此外,考虑到海南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的特殊性,外国语学院还设置了海南省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院以5个平台聚拢全院教师,积极在各个平台开展培训,推动了学院科研水平的跃升。

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也离不开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外国语学院的科研平台切实起到了人才培养与成果培育的重要作用。得益于“集成分流”的改革尝试,学院科研实力大幅增强,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委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方面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培育了大批重要科研与教学项目,培养了众多成果累累的优秀教师,蓄积了学科实力,实现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以集成为基础推动分流

实现师生的差异化发展

在集成的基础上,学院通过分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学院在鼓励动员教师投身专业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主动查找问题,针对“大而不强”、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等问题,积极转变观念,推动教师分流,实现差异化发展,将不利条件转变为发展潜能。

学院首先推动人员分流,鼓励擅长教学的老师上好课,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协助擅长科研的老师多出成果,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拓展渠道帮助语言能力强的老师投身社会服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为了与人员分流相匹配,学院着力推动机构改革,将分流落实到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学院重置系部设置,将原来的英语系分割为英语教育系和商务英语系,为非师范生指明了职业发展方向。在院级机构层面,原外国语学院被分割为新的外国语学院和国际语言服务学院,基础型专业、学术型硕士点、基础研究平台隶属外国语学院,应用型专业、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型研究平台、社会服务基地则隶属国际语言服务学院。两个学院既有人员重叠,又有不同的运作机制与培养目标,以双轨运作的方式为分流后的师生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空间。

配套的机构改革后,学院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将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五年来,学院充分考虑分流后的基础设施需求,建立了国际语服教研一体化实验室,下设青少年语言发展障碍测评与干预实验中心、跨境电商实训实验中心、虚拟实景教学实训中心、人机口笔译文本比较分析中心、语言数据分析中心等教研一体化实验室。其中,青少年语言发展障碍测评与干预实验中心主要服务于语言教育,针对青少年语言发展(包括二语)障碍进行诊断,分析南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心理等方面对语言发展的干扰,并提出干预方案。跨境电商实训实验中心主要为商务英语方向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虚拟实景教学实训中心则通过VR技术,为学生提供全浸入式教学场景。人机口笔译文本比较分析中心通过计算机翻译软件和平台,研究机器口笔译文本偏离自然语言的现象,并以特定语言单元进行切割分析,建立相关数据库,让学生理解偏离规律,为学生未来从事机译文本的深度编辑打好基础。语言数据分析中心主要通过爬虫技术收集目标国家的语言数据并建立数据库,通过语言数据分析各个文化中不同类型媒体对于特定议题的意见和看法。

集成分流改革的尝试,为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学术研究、学科发展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探索大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北医附小成立“E+星球创新学院”
中国教育报 2023-10-07
提升实习品质实现高质量就业
中国教育报 2023-01-18
教育部组织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示范性培训
中国教育报 2023-01-12
《2023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发布
中国教育报 2022-12-27
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服务扩大内需战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3
最新公示!青岛364所学校拟获评省绿色学校,具体名单来了
掌上青岛 2022-12-18
校本教研应注重研究“问题”
中国教育报 2022-12-17
运动游戏如何从“会玩”到“慧玩”
中国教育报 2022-12-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