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之后,我国主场外交迎来两波热潮。回顾这两波“主场外交”,来访的周边国家领导人有四位,占了来访国家政要的一半。第一波是从10月底到11月上旬,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和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来访。第二波是从11月下旬到12月初,蒙古国总统乌赫那·呼日勒苏赫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来访。中外领导人在北京共叙睦邻友好情谊,共商合作大计,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和成果,传递共谋发展进步、共促和平稳定的正能量。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一直把周边外交放在外交战略的重要位置。2013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亲、诚、惠、容”的“同心圆”。因此,党的二十大闭幕之后,首先受邀访华的就是周边友好国家领导人,体现了巩固与邻国传统友谊的战略考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越南、巴基斯坦、老挝、蒙古国等几位邻国领导人的会晤,为双边关系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对美好未来进行了共同擘画。
阮富仲是二十大后首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此访寓意深远。习近平向阮富仲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中越双方一致表示,要秉持“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精神,巩固传统友谊、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政治互信、妥善管控分歧,推动新时代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关于中蒙关系,习近平指出,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上升的国际环境,中方愿同蒙方以构建两国命运共同体为引领,推动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关于中巴关系,习近平指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巴关系,始终将巴基斯坦置于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愿同巴方提升全方位战略合作水平,加快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为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
关于中老关系,两国领导人强调,要秉持“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全面合作”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精神,政治上互尊互信、经济上互惠互利、人文上相知相亲,不断深化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总之,中外领导人登高望远,从战略上引领双边关系不断深化,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高度重视深化与传统友好邻邦的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打造“亲、诚、惠、容”的“同心圆”。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中国推动与邻国在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让周边外交新热潮有了着力点。中国与各邻国山水相连,拓展经贸、文化、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是睦邻外交的重要一环。几位邻国领导人访华期间,先后发表联合声明,签署数十份合作文件,涵盖经贸、基础设施、环保、文旅、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农产品输华、金融合作、全球发展倡议等诸多领域,务实合作内容进一步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互通是周边合作中的亮点,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在睦邻外交中,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和区域合作倡议更好对接,致力于实现更大范围、更加便捷的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阮富仲访问中国时,中越同意加快推动商签两国政府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对接合作规划。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中国和巴基斯坦将加快推进瓜达尔港、一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等项目。北起中国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纵贯3000余公里,涵盖数十亿人口——中巴经济走廊跨越山海,连通民心,引领中巴两国务实合作,有力诠释了两国的铁杆情谊。
呼日勒苏赫总统访华前夕,蒙古国开通了一条通往中国的新铁路线——宗巴彦-杭吉铁路。宗巴彦-杭吉铁路的开通,将使蒙古国对华货运出口增加30%。此访中,中蒙宣布把互联互通和能源领域合作作为中蒙合作的优先方向之一,将加快推进铁路升级改造,并积极推进中俄天然气管道过境蒙古铺设项目。
通伦主席访华恰逢老中铁路建成一周年。铁路让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对老挝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中泰铁路建设的扎实推进,中老铁路正在加速同泰国铁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形成贯穿中南半岛的铁路大动脉。未来,以铁路为重点的中老泰三方合作将实质提升次区域发展水平,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总之,这一波邻国领导人来访,展示了周边合作的新图景,“亲、诚、惠、容”的“同心圆”越来越扎实、圆润。
文/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