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超过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12月6日,11月以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481.17亿元。
专家认为,专项债为拉动基建投资、稳住经济大盘提供重要支撑。作为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明年专项债发行还会保持适度规模,积极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稳增长。
早发、快用是今年地方债发行的重要特征。Wind数据显示,前6个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共计3.41万亿元。下半年以来,随着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盘活,10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迎来小高潮,发行规模为4399亿元。前11个月,地方债共发行7.26万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4.0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进入12月,据中泰证券研究所统计,共有4个省市披露12月地方债发行计划,披露总额为670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76亿元,再融资债券394亿元。
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工作即将收官,部分地区2023年地方债“提前批”额度已下达。例如,财政部日前提前下达福建省2023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03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一般债务101亿元,专项债务933亿元。
专家认为,这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地方债特别是专项债发行使用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提供支撑。
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得益于专项债资金支持,不少地方项目开工明显加快。据我的钢铁网(Mysteel)不完全统计,11月,全国各地共开工5008个项目,环比增长77.09%;总投资额约36206.1亿元,环比增长116.95%,同比增长35.53%。
“新增专项债对基建投资提振作用明显。”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介绍,1月至11月,新增债券资金主要投向市政和园区、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占比分别为31.6%、19.6%、17.5%;其余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物流和能源等领域。其中,投向基建的占比达64.0%。
除专项债资金外,被称为“准财政”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也为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投放7400亿元,有力补充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资本金。
国家发改委日前召开全国基金项目视频调度工作会,督促指导地方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签约投放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周君芝认为,在多项资金支撑带动下,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或达11%。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四季度基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预计拉动今年GDP增速加快约1个百分点。
保持适度发行规模
专项债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业内人士认为,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明年专项债发行还会保持适度规模。
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2023年新增专项债券的规模可能在3.7万亿元至4万亿元之间,提前批额度可能超过1.8万亿元,发债节奏大概率前置。
“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将继续实施。”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鉴于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宏观杠杆水平仍处在良好状态,继续推行较有力的积极财政政策具备基础和条件。
谈及明年财政政策,连平认为,明年赤字率可调至3.2%或以上水平,广义赤字水平不低于2022年,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与2021年和2022年不相上下。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明年财政赤字率和新增专项债额度均会有所突破,赤字率或由今年的2.8%上调至3%以上,新增专项债额度或由今年的3.65万亿元上调至4万亿元以上,释放更多预算内财政空间,缓解地方财政收入压力。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