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可真是个圈,近段时间,十几年前在文学界广受关注的一种风格——青春伤痛文学再次回归了。起源是博主@与椿记每天在网上更新心情日志,开头第一句话往往是:“亲爱的阿杨”,讲述自己的心情和对未来的展望,引起许多人模仿。
12月4日,她发文写道:“亲爱的阿杨,会被爱的,我们都会。”
12月3日,她发文写道:“亲爱的阿杨,又是一年冬,我觉得今年我本该幸福的,为何幸福如履薄冰。”
12月2日,她发文写道:“亲爱的阿杨,可我始终觉得,遇到好看的日落应该分享给你。”
……
就这样,从2022年9月份开始到今天,她几乎保持着每天一篇的更新节奏,向她心目中的“阿杨”告白。慢慢地,她的推文被越来越多的网友注意到,文案开头的那句“亲爱的阿杨”则演变成了一个在网络上走红的流行梗。微博、抖音、小红书……处处都有人用青春疼痛文学式的语气,向“阿杨”告白。
在网友的模仿中,“阿杨”可以代指某个你记挂的人,你想向“ta”吐露内心的那个人,也可以谁都不是。阿杨在这里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为了表达自己而存在的符号。
12月5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博主@与椿记。令人意外的是,它背后其实是有一个专业的运营团队。核心成员小沈是江苏宿迁人,谈到“亲爱的阿杨”在网络上走红的故事,他并没有任何遮掩,坦诚地向记者介绍说,阿杨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撰写文案的女生姓杨,所以每段话,她都会使用‘亲爱的阿杨’开头。”
小沈说,使用“青春疼痛文学式的语言+虚拟名称”是他们团队制作情感类自媒体账号常用的手法,类似于“阿杨”的符号还有小力、江三川、落日、陌言、川南……
他们在制作“@与椿记”账号时,并没有想到它会这么火,“一开始只是简简单单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就像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会‘emo’(网络用语,形容情绪低落的意思),精神内耗,想要对外表达。”
小沈向记者透露,关注@与椿记账号的粉丝年龄集中在20岁上下,正是一个人内心情感起伏比较大的阶段,他告诉记者,团队成员主要是90后,对十几年前流行过的青春伤痛文学比较熟悉,因此擅长写这类文案。而且他发现,这种曾被嘲笑是“无病呻吟”的青春伤痛文学还是有喜欢它的人在,有一定粉丝群基础。
据了解,青春伤痛文学是85后、90后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以饶雪漫、郭敬明等人撰写的作品为代表。写作特点是“年轻的主人公遇到情感纠葛,难以自我和解”,但也经常被人诟病:青春伤痛文学大多是为了疼痛而疼痛,充斥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梗研究:向“阿杨”告白,是人诉诸于文字的情感宣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认为,“亲爱的阿杨”被那么多的网友关注和使用,衍生出一个网络流行梗,甚至在社交网站出现“阿杨文学”,这整个过程所表现出的是人诉诸于文字的情感宣泄,“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总是寄托着情感。”久而久之,需要与人倾诉,尤其是内心比较隐秘那一块,不方便与亲近的人说,就可以在网络上匿名公开表达。
那么为什么是青春伤痛文学式的语言成为社交网站上情感类账号的主流文案?在赵伟看来,这是因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触点,这些账号的目标受众可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而伤痛文学所描绘的故事情节恰好能契合这一年龄层人的情感取向。
我们现在常常挂在嘴边的“emo”“丧”等情绪,并非是近几年才出现,事实上,它们和十几年前流行的“青春伤痛感”有些相似,都是情绪压抑等不到释放后的代名词。
有些人在感受到情绪被压抑后,会表现出应激反应,过于张扬地去表达自我,比如说再早些年流行的杀马特、非主流;但是也有些人会放置心中,拒绝与外界沟通,如果是这种情况,在网络上匿名表达,利用伤痛文学式的语言抒发情感不失为一个办法,“因为文字的力量不仅诉诸于理性,也诉诸于情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