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叶小沫:怀念我的爷爷叶圣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11-20 21:00

人们都说我的爷爷叶圣陶是一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他却一直说自己的职业是编辑和教师。正是这两种职业,让他和孩子们结缘,一辈子都关心孩子,一辈子为孩子们编书写作。爷爷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四年了,可是如今的孩子依然熟悉他,读他写的儿歌《小小的船》、散文《爬山虎的脚》,读他写的童话《稻草人》,读他写的语文知识故事《文心》。在孩子们的心里,叶圣陶永远是一个就在他们身边的和蔼可亲的老人。爷爷是给中国童话开了个头的那个人;爷爷为孩子写过儿歌、散文、小说,可是他并非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因为有很多编辑工作等着他去做。编辑的职责要成全的是作者和读者,而不是自己,爷爷也是像鲁迅那样,把生命割碎在了给人看稿子、改稿子、编书、校对这些事情上,为了编辑出版事业,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也正是因为有过当教师的经历,在做编辑的同时,爷爷更加关注那些年轻幼小的生命的成长,愿意把他们当成最亲密不过的小朋友,愿意为他们写东西,愿意为他们编书,一句话,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着想,于是就有了叶圣陶的儿童文学作品。

01给孩子编的课本

爷爷在1980年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和儿童文学》。文章的前一部分写的大多是他的童话创作,后面有一段文字说:“在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儿可以说是创作。……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文课本,就是这样想的。”看了爷爷的这段话,我想,把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当做儿童文学来创作,真的是很独特又很有道理。我还想起了十多年前,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老课本热,人们怀念老课本,怀念的正是它那儿童文学般的课文吧,孩子们读着的不仅是熟悉亲切的内容,文字也句句优美流畅。看来爷爷所提倡和坚持的编写课文的原则是对的,所以直到今天都受到人们的怀念和爱戴。

200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要编辑出版《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爸爸(编者注:即叶至善先生)特意把爷爷的《我和儿童文学》这篇文章拿给我看。爸爸说,要出爷爷的儿童文学全集,就要把爷爷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里的一些课文收进去,那样才能算是爷爷比较完整的儿童文学集。七十年前的《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已经很难见到了,出版社的同志几经周折,才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找来了这套课本。他们复印之后交到我手里,让我第一次看到了它的全貌,看到了把课文当做儿童文学来创作的语文课本。为了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爷爷编写的内容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形式是孩子乐于接受的儿歌、散文、故事、童话。后来我们根据爸爸的提议,经过反复的筛选和整理,选定了九十二篇课文,放进了这次出版的《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里,几乎占了国语课本四百多篇课文中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诗歌、散文、童话和小说。

其实在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之前,爷爷就已经为孩子们编写过语文课本了。1917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应好友吴宾若之邀,到苏州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当教员。那时候他们这些年轻教师,对当时的国文教材感到不满意,就自己动手编国文教材,可惜这些一百多年前的老课本,如今已经无处寻觅。1923年,爷爷到商务印书馆做了编辑,他被安排在国文部,和顾颉刚先生一起编了一套初中《国语》教科书,共六册。这六册课本,现在也还可以找得到。除此之外,爷爷还为孩子们编过好几套国文课本,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还是1932年的那套《开明国语课本》,这不光是因为爷爷的课文写得好,丰子恺先生生动的插图,也为它平添了许多活力。

爷爷当过老师,了解和熟悉孩子,因此课本里写的全是孩子的生活,课文中说的都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上课、开班会、做游戏、秋游、给妈妈过生日、帮生病的同学补功课……孩子们读着会觉得非常亲切。课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孩子们读着不会觉着累,像是在读轻松有趣的课外书。

《开明小学国语课本》的课文,从教孩子们识字开始,随着课程的进展和年龄的增长,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学会用词、造句、作文;学会写借条、收条、启事、告示;学会写信、写日记;学会写演讲稿、写考察报告……所有这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碰到和用到的基本的文字功夫,在这套课本中都能学到。在那个年代,不少孩子读了小学六年就要走向社会了,这些基本的文字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处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爷爷还精心编写了课后练习,帮孩子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课文,教孩子们学会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还可以带着那些热爱文学的孩子,迈入文学的大门。

爷爷是新中国教材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早在1949年4月,他就受命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爷爷主持编辑的新中国第一套大、中、小学教科书教材同时诞生。他带领着为数不多的编辑,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让我们现在的编辑工作者难以想象,但是爷爷和同志们硬是赶在开学之前,把需要的教科书编辑妥帖,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其中就包括《初级小学国语课本》和《高级小学国语课本》。

从新中国的第一套语文教科书,到1966年“文革”前的十六年里,爷爷几乎天天都在和课本打交道,从不停歇。爷爷仍然坚持用儿童文学的标准编语文教材,会和编辑们一起,把每一篇课文读了又读,改了又改,要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准确无误。爷爷一向认为,学习语文不只是学习有关语文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会感受一切事物的真善美,学会怎样做人和做事。他的这些想法、这些主张、这些感情的实现,靠的不是说教,而是融入了他和大家编写的每一篇课文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心里。那些年的语文课本,饱含了爷爷和一代教材编辑人的心血,是应该铭刻在心的。

02给孩子写的童话

1921年11月15日,爷爷开始了自己的童话创作,那一年他二十七岁。他的第一篇童话写的是《小白船》,接下来写了《傻子》《燕子》和《一粒种子》。从1921年冬到1922年夏,爷爷一共写了二十三篇童话。

爷爷说,他写童话是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到中国来了。他是小学教员,对这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形式当然会注意,于是就有了自己来试一试的想头。还有一个促成爷爷要试一试的人,那就是他的好朋友郑振铎先生。那时候郑先生在主编《儿童世界》,要爷爷给他提供稿子。《儿童世界》每星期出一期,爷爷也就写得勤了。

爷爷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曾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写了四篇童话,连自己也不敢相信了。又说,那时候他和朱自清先生同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教书。两个人朝夕相处,在一间卧室里休息,在一间休憩室里备课,闲谈,改本子,写东西。可能是因为兴致高,下笔就快些。朱自清先生在一篇散文里,记下了那些值得怀念的日子。我找到了爷爷说的朱先生的这篇文章,文中写道:那时他(指叶圣陶)小说的题材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的《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啊!”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

朱先生这段话绘声绘色,把爷爷写活了。1923年,爷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童话集,书名用的就是《稻草人》。这是中国的第一本童话集,因此有人说,爷爷是中国童话的拓荒者。鲁迅先生也曾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在以后的那些年里,爷爷又写过几篇童话。他说自己写得少的原因,大约是当了许多年的编辑工作,养成了不敢随便下笔的习惯。八年后的1931年,爷爷出版了他的第二本童话集,一共收了在那些年里写的九篇童话,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古代英雄的石像》,爷爷用它作了这本童话集的书名。

爷爷在他年轻时候写给孩子们的童话,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才重新和孩子们见面。当时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请爷爷自己选一些他写的童话编一本集子,说是好让现在的孩子知道一些旧社会的情形。爷爷同意了,选了十篇,编成了《叶圣陶童话选》。在这本书出版前,爷爷对每一篇童话都进行了整理。他说:因为是给孩子们阅读,不敢怠慢,总想做的通畅明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1987年,在爸爸为爷爷编辑的二十五卷本《叶圣陶集》的第四卷儿童文学卷里,一共编入了爷爷的童话三十九篇。这些应该都是爷爷和爸爸整理和修改过的。

1996年,在爷爷过世八年以后,爸爸编了一本《叶圣陶童话故事集》,选了爷爷的二十四篇童话。集子编成以后,爸爸的心里不踏实。他想,爷爷的童话都是六十年以前的旧作,有许多是揭露和批判当时的那个社会的。六十年过去了,咱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长在新社会里的孩子,读这些写旧时代的童话,隔膜恐怕是难免的。于是他把这些童话从头读了一遍,在每一篇的后面附上了几句话,有的说他所知道的爷爷在写作当时的想法,有的说他自己的读后感。爸爸这么做,是希望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读懂和理解爷爷每一篇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

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商金林教授编辑的《叶圣陶童话全集》四卷本,共收入了爷爷的童话四十三篇。对于新加进去的《阿秋的中秋夜》《菁儿的故事》《牛奶》和《甜》这四篇,商教授特意做了说明。他说我爸爸觉得这四篇童话比较幼稚,与爷爷其他的作品不那么和谐,当年在编《叶圣陶集》儿童文学卷的时候就舍去了。商教授以为,让读者看看这四篇童话也有好处,至少可以看到爷爷童话创作的全貌。他还特意说明,爷爷的童话在编入集子的时候,都要认真地推敲和修改,而这四篇童话是他后来直接从杂志上抄下来的,保留了作品的原汁原味,对照那些已经改过的童话,可以看出爷爷是怎么修改语言的。我想商教授的话不无道理。

爷爷的童话文字简洁、通畅、优美,故事简单却有着深刻的内涵,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产生更多的思考。他的童话献给孩子,也献给成年人。如今,教育部门把爷爷的童话作为优秀的少儿读物,推荐给全国的中小学生,这就使《稻草人》成了这一代孩子人人尽知的童话集。

本文作者叶小沫和爷爷叶圣陶

03给孩子写的儿歌

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现在的每一位小学生,大家几乎都会背诵爷爷写的那首《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儿歌是爷爷在1955年5月9日的夜里写成的。他在日记里记着:“多用叠字,多用an韵字,意极浅显,而情景不枯燥,适于儿童之幻想。”还说:“二十年前在开明编小学生课本,即涉想及此,直至今日乃完成。”我爸爸在后来写的文章里说“儿歌仅四句,三十七个字,却在日记里自批自夸,写下了五十多字的跋,可以想见父亲那天夜里反复吟哦的喜悦”。在我的印象里,爷爷对自己要求一向严格,很少肯定过自己的什么作品,像这样的自批自夸的事情实在是少之又少。更让人惊讶的是,令他自己满意的作品,竟然是一首只有三十七个字的儿歌。可见爷爷对于儿歌的创作,有着一种怎样难以割舍的情怀。后来这首儿歌编进了小学生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一直沿用至今,这使每个人读起它,都会引起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爷爷的这篇日记写在1955年的5月,后面那句“二十年前在开明编小学生课本,即涉想及此,直至今日乃完成”的这句话,更道出了他完成了一直放在心上的事情的喜悦之情。爷爷这里说的二十年前,是指上个世纪的30年代,那个时候他正在开明书店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爷爷说,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课本必须是儿童文学,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低年级的孩子喜欢读儿歌,为编这套课本,爷爷写了大量的儿歌,收集起来大约有一百多首。有的写大自然《月亮》《星》《天上的云》《好大的风》《雪花》《瀑布》;有的写动物《萤火虫》《蜗牛看花》《青蛙》《燕子》;有的写植物《蒲公英》《菊花开了》《向日葵》;有的写孩子们的生活,《十个好朋友》《可爱的泥人》《新年》;有的写校园生活《我们的学校》《团体操》《踢毽子》《远足歌》;有的写社会《公路》《集市》《打铁》。爷爷的儿歌有他的独到之处,他用儿歌引导孩子从小就学会观察,从小就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孩子生活在自然里,生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里,和自然相比,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校园生活的儿歌在爷爷写的儿歌里占了很大的部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语文课本要有新面貌,要歌颂祖国和人民。各年级的小朋友,在翻开他们的新课本的时候,看到的是爷爷为新课本写的儿歌。

看!我们的国旗/高高升在旗杆顶,/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诚心诚意向它致敬。看!我们的国旗/高高升在旗杆顶,/它那么好看又那么庄严,/显出我们新中国光景。看!我们的国旗/高高升在旗杆顶,/四颗星星齐向一颗大星,/万众一心齐向人民革命。看!我们的国旗/高高升在旗杆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旗帜就是胜利的凭证。

这是《高小语文课本》的第一课:国旗歌。

上个世纪的50年代,作家协会曾号召作家们为孩子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已经六十多岁的爷爷响应号召,再一次为孩子们创作了儿歌和散文。1958年的4月到5月,他的儿歌创作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一口气写了十几首,动物和植物的居多,有《金鱼》《夹竹桃》《几种树》,而其中《祖国绿化多可爱》《我们也来修水库》这两首,反映了当时孩子们在参加的社会活动。爷爷这个时期的儿歌,依然放低了自己的身量,用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首首充满了童心和童趣,首首朗朗上口充满诗意。从那以后,爷爷好像就再也没有写过儿歌了。

04给孩子写的散文

爷爷是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们写散文的,我想最早也是在1932年吧。那一年在他为孩子们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在十二册书的四百多篇课文中,散文就占了二十二篇。从二年级开始,每个年级都有四五篇,给低年级的孩子读的比较短,只有一二百字,给高年级孩子读的比较长,大约有七八百字了。《燕子,住下吧!》《霜的工作》《海上的朝阳》《机器的工作》《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各种声音》《蚕》《孔庙和孔林》,光看这些题目就可以看出,爷爷是在用散文这种形式,向孩子们介绍各种各样的知识,教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欣赏,一改给孩子看的散文,只是对风花雪月的描写。

上世纪的50年代,还是在那次作家协会号召作家们为孩子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活动中,爷爷为孩子们创作了四篇散文《爬山虎的脚》《诗的材料》《三棵老银杏》和《“你们幸福了”》。其中《诗的材料》《爬山虎的脚》后来也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材,现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课文《荷花》,就是从《诗的材料》中节选的。我还知道,在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至今保留了爷爷的两篇散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和《景泰蓝的制作》。

2014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叶圣陶青少年文库》。这套书是由上海采芹人文化策划的,在编散文卷的时候,编辑们把爷爷写的散文都找了来,一篇一篇地看,把那些适合青少年读的,可以读懂的,都选了进去,编成了《没有秋虫的地方》《我坐了木船》和《一个少年的笔记》三卷,我数了数一共有七十七篇之多。其中写景的有《黄山三天》《林区二日记》《登雁塔》;记事的有《五三十在急雨中》《乐山被炸》《我坐了木船》;写人的有《两法师》《书桌》《胡愈之先生的长处》;纪念好友的有《好友宾若君》《夏丏尊先生》《回忆瞿秋白先生》;这其中当然还有大家常常看到的《牵牛花》《藕与莼菜》《没有秋虫的地方》。我看了这散文三卷本,很感谢编辑们。他们选的这些散文,虽然不是爷爷专门为孩子们写的,却是孩子们可以读得懂的。从这里他们大致可以了解爷爷写的散文的全貌,比如所涉及的方面、结构、形式和语言,如果认真地读,学生们会比较全面地了解散文这种文学形式,会爱上读散文,甚至会喜欢上写散文。

叶圣陶先生手稿

05还有不能不说的《文心》

1980年,爷爷在他的《我与儿童文学》这篇文章中,说的主要是他的童话创作,在最后的第二节,说的是他编《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在最后的一小节他说:“解放以后,我只给儿童写过几首短诗,几篇散文,刊登在哪儿,也记不清了。”到这里,这篇文章就草草收场了。文章中对在上世纪30年代,他和外公一起,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孩子写的一本普及语文知识的书《文心》,却一个字都没有提。不知道是爷爷把它漏掉了,还是觉得这不应该算是儿童文学。

从查到的资料里可以知道,《文心》是外公(编者注:即夏丏尊先生)和爷爷一起创作的。从1933年3月1日开始,在当时的《中学生》杂志上连载,一直到1934年8月1日止。1934年的6月,《文心》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书的前面有陈望道和朱自清两位先生写的序。

陈先生在他写的序里说: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每种知识大约占了一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找出一个最便于衬托的场面,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关联地写出来。通体都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熔成了一片。写得又生动,又周到,又都深入浅出。的确是一部好书。朱先生在他写的序里说:书里的国文教师王先生,不但认真,而且亲切。他那慈祥和蔼的态度,教学生不由地勤奋起来,彼此亲亲热热的讨论着,没有一些浮嚣之气。这也许稍稍理想化一点,但并非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本书不独是中学生的书,也是中学教师的书……丏尊、圣陶都做过多少年的教师,他们都是能感化学生的教师,所以写得出这样的书。

陈、朱两位先生是外公和爷爷的好朋友,他们的序写得中肯又亲切。1948年的5月,开明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第二十版。在战乱不断的短短的十四年里,一本为学生写的学习语文知识的书,竟能一次次地再版,可见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对于学习祖国语文知识的渴望,和对这本不是教科书的讲语文的书的需求。

外公和爷爷相识在当时的上海立达学院,那时候他们都做教师。后来爷爷去了商务印书馆,又转去外公也在的开明书店当编辑,志同道合让他们两个一次次走到一起。外公在一首诗里说,爷爷和他是“文字侣”,这个称谓可不一般。因为外公的朋友很多,包括弘一、内山完造、鲁迅等等大家,可是能称为“文字侣”的,恐怕只有爷爷。他俩除了《文心》,还一起合著过《文章讲话》《阅读与写作》《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等等,还一起编辑《中学生》杂志。出版《文心》的时候,爷爷三十九岁,外公长爷爷八岁,应该是四十七岁。一定是都做过语文教师的经历,让他们感觉需要为年轻人,写这样一本学习语文的书,商量好内容,选定了这样一种适合青少年接受的文学形式,于是就开始动笔了。他们用时一年零五个月,在《中学生》上连载了十八期。五十年后爷爷在重读这本书的时候,说自己也分不清哪一节是他写的,哪一节是外公写的了,可见两个人的合作相知默契。据说用讲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介绍语文知识,是两位老人家的独创,至今还没有哪位作者有过这样的尝试。

现在《文心》被教育部推荐为中学生必读书目,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很多出版社出版了《文心》。看到读《文心》的人越来越多,我想,当年外公和爷爷在写《文心》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它会一直发行八十八年,还会一直发行下去;怎么也不会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学生现在还在读他们写的书。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叶圣陶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举行,《我的爷爷叶圣陶》等5本新书首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4
赏读|田耳:树我于无何有之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5
赏读|张艾嘉:我的半个父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6
赏读|梁晓声:写作与语文
收获 2024-06-14
赏读|冰心:漫谈过年
北京文学 2024-03-24
赏读|周锐的文学人生也是一部“响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6
文学|走进杨红樱的童话王国 杨红樱就是我的童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3
历史|“一分钱爷爷”潘振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