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上8点,刘女士从安徽合肥赶到广东东莞万江的一座居民楼下,见到了离家流浪20多年的父亲。她像刚刚放学见到家长的孩子一样,张开胳膊奔向父亲的怀抱,依在爸爸肩头痛哭着“爸爸!爸爸!你怎么不要我们啦?你怎么不要我们啦?”而这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则轻声说着“好,好,好,不要哭,哎呀,不要……”尽力去安慰着女儿,而寒暄过后,老人却又拒绝跟女儿回家。
老人谈吐斯文满腹经纶 不知为何“蜗居”楼顶
10月2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了让爱回家的志愿者简女士。她说,2020年时,她收到热心人士的消息,说在广东东莞万江的一座居民楼里,8楼楼顶的角落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人,已经在此“蜗居”了20多年。
于是,简女士来到附近打听老人的情况。没想到,一提起这位老人,街坊四邻不仅都知道,还明确地给她指明了老人目前所在的位置。
“我第一次见到老人时,就感觉他与其他流浪者的不同。”简女士说,老人住的楼顶是一个死角,一到顶楼的楼梯口,就能看到一摞摆放整齐的书,往上还有一个垃圾桶,地上没有一片垃圾,被褥和枕头规矩地叠放,床头边整齐地摆放着老人的生活用品。
不仅房间被老人收拾得井井有条,他自己浑身上下也一尘不染。戴着眼镜,虽然佝偻着背,但一米八身高的他看上去十分硬朗,一身素衣,浅色的裤子,一点油污也没有。
除此之外,更让简女士惊讶的,是老人说话条理清晰、温文尔雅、满腹经纶,一看就是有大学问的人。
“所以一开始我也好奇,这么个老人怎么会流浪在这呢?”简女士说,她试图询问老人的家庭情况,帮他找到家人。但是老人显得相当抗拒,对自己的身世、经历一概不提。简女士无奈,也只能聊起老人的身体、生活状态。
但因为聊到了“找家人”,所以简女士和老人的第一次的交流并不顺利。
于是简女士找到街坊四邻打听老人的情况。不少人表示,“从我们很小的时候他就在这了,从不愿意和外人说他的过往,每天只是捡一些废品变卖养活自己”。但因为老人为人和蔼客气,周围邻居对老人也是十分友好,平时做菜多的时候,也会给老人留一份,到了快换季时,也会经常有邻居给老人送来旧衣服。而老人的生活也是十分规律,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去周围的公园洗衣服,时刻保持自己干干净净。
志愿者近3年屡次碰壁 最终靠警方大数据锁定老人身世
在了解过老人的生活状态后,此后近3年的时间里,简女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买着营养品来看老人,有时候带着的是别人为老人捐来的衣服。因为他一直不愿回家和见到家人,所以也从不将个人身份信息透露给志愿者。
老人一天比一天年老,帮他寻找家人的任务更是成为了当务之急。虽然他身体和记性差了不少,但那股子执拗劲儿一点不减。
“可能是老人年岁大了,对我的印象不深,每次都是我拿出我俩的合影,他才能想起来。”简女士说,不记得自己和团队志愿者们吃过多少次“闭门羹”,经过不断地沟通,今年老人有一次说漏了嘴,承认自己姓刘,祖籍是山东人。
2022年10月15日,简女士再次带领志愿者找到老人,以合影的幌子拍了一张大头照片,并将照片发给当地警方。随后警方终于利用大数据,查到老人原名叫刘某某,是安徽合肥人。
志愿者立即联系安徽合肥警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联系到老人的家人。
据老人的女儿刘女士介绍,父亲今年已经84岁了,曾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安徽合肥工作。1998年退休后,父亲拿了4万元左右到广东投资做生意。生意失败后,就与家人失联至今。刘女士和家人多年来也是苦寻无果,推断老人赔了钱后心里不舒服,一辈子要强的他不能接受,觉得在家人面前抬不起头,又怕拖累儿女,才刻意躲避。
离别20余年 在志愿者帮助下一家人终于团圆
因为志愿者们担心老人不想见到家人而故意躲避,于是悄悄安排刘女士和家人来到广东东莞,在晚上老人回到住处时相见。
10月19日晚,在广东东莞让爱回家志愿者的帮助下,安徽合肥的刘女士来到了父亲“蜗居”的城市。在街道上,隔着老远刘女士认出了阔别20余年的父亲。她小步快跑向前,像刚刚放学见到家长的孩子一样,张开胳膊扑向父亲的怀抱,依在爸爸肩头痛哭着,“爸爸!爸爸!你怎么不要我们啦?你怎么不要我们啦?”
此时老人注视着多年不见的女儿,面带微笑,轻声安慰着“好,好,好,不要哭,哎呀,不要……”
此时的刘女士,捧起父亲的脸端详,又拉起父亲的手紧紧握着,哭着喊了一遍又一遍的“爸爸”。随后拉起父亲就要带其回家。
可一听要回家,老人开始撤步,“不回家,我不想回家。”“您为什么不想回家!”刘女士情绪开始激动,“无论经历过什么事情,您都应该回家,家人是您坚强的后盾……”在众人的劝说下,老人终于解开了24年的心结,眼角也泛起了泪水,终于答应随女儿回家养老。
随后刘女士给父亲安排了宾馆,准备第二天启程回家。在房间里,刘女士兴奋得难以入眠,和父亲、志愿者们聊了许久。然后紧贴着父亲的脸,不断地问,“我们父女像不像?像不像?”而刘老先生也在一旁不断擦拭泪水。
简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如今老人已经和儿女回到安徽老家养老,希望刘老先生能够安度晚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倪家宁
校对/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