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霉的食物不能吃是常识。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看到食物只有部分发霉或发霉不明显,舍不得全部扔掉,便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去除发霉的部分,余下的部分照吃不误。
这种做法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呢?
发霉产生的真菌毒素危害巨大
食物发霉是一种由真菌繁殖导致的自然现象。食物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真菌就会“入住”食物,迅速繁衍,并产生一系列代谢产物,即真菌毒素。
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约有200种,其污染范围广,毒性作用强,轻则引起食物中毒,重则具有肝毒性、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有些真菌毒素还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特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黄曲霉毒素列为1类致癌物,即对人类具有致癌作用,毒性极强;将赭曲霉毒素A、伏马菌素列为2B类致癌物,即可能对人类有致癌作用。食品中常见真菌毒素的致病机制大致如下:
◆黄曲霉毒素
具有致癌性,可抑制DNA、RNA的合成,破坏人体凝血机制,抑制某些酶类的生物活性。
◆赭曲霉毒素
可抑制人体内三磷酸腺苷(ATP)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干扰正常的代谢过程。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主要抑制人体内蛋白质、DNA、RNA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破坏细胞膜,抑制某些酶类的功能,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均有较强的毒性。
◆玉米赤霉烯酮
具有显著的类雌激素作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系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展青霉素
通过与人体细胞膜进行不可逆结合,对细胞造成长期损伤,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肾水肿等。
◆伏马菌素
伏马菌素B1是最主要的组分,可能具有致癌作用。
切除发霉部分不能完全去除毒素
食物发霉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长毛”“变青”“变黑”等显而易见的变化。当人们肉眼能看到霉变时,已经有很多真菌在其中繁殖。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可以扩散到食物的其他部位。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霉变苹果上外观正常部位的展青霉素含量为霉变部位的10%~50%。由于肉眼难以确定毒素已经扩散至哪些部位,看起来没有发霉的部位可能也含有毒素。
因此,切除肉眼可见的发霉部位不能确保完全去除食物中的真菌毒素,且有时霉点很小,难以察觉。疑似发霉变质的食物最好全部丢弃。
如果一定要保留部分发霉的食物,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判断:
一是食物内部的湿度;二是食物的密度。
比如,硬奶酪、硬质香肠密度较大,内部含水量较低,真菌通常只出现在表面,不太容易扩散到内部。所以,发现硬奶酪表面发霉,可以切掉发霉部分,并多切掉几厘米后食用。
面包、蛋糕和酸奶等内部疏松多孔的低密度食物,以及草莓等质地较软的水果,一旦发霉,真菌很可能已深入食品内部,最好全部丢弃。
需要提醒的是,切除发霉食物后,要将刀具清理干净,不要用沾染发霉食物的刀切新鲜食品。
延伸阅读:水果磕伤了还能吃吗
水果因机械性损伤导致某些部位变软,是由细胞破损,细胞质溢出所致。同时,由于细胞损伤,一些无色的多酚类物质经氧化作用转化为深色的醌类物质,使伤处颜色变深。仅磕伤而未发霉的水果可以放心食用,但要尽快吃完,因为受损的组织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的入侵。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