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咖啡者众 能否撬动行业格局?
中国经营网 2022-10-08 19:02

服装店里喝美式,手机店里喝拿铁。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出门在外随时随地都可以点一杯咖啡喝。

上述场景如今已经有了迹象,咖啡赛道的跨界者越来越多。近日,体育运动品牌特步传出申请注册咖啡品牌商标的消息,时间往前推,华为、李宁也已经申请注册了咖啡商标。而近日公开信息显示,在线教育品牌猿辅导旗下咖啡品牌Grid Coffee首家门店落地北京王府井。

凌雁咨询管理首席分析师林岳认为,跨界选手的进入,使得当前的咖啡赛道已经越来越拥挤,非餐饮的行业头部品牌其实有自己基础的优势,比如稳定的社群、品牌粉丝、线下门店空间、线上交易平台,这些都是做咖啡业务的基础,所以进入火热的咖啡赛道既是业务的延伸,也是第二曲线的孵化。

跨界者众

近日,中国商标网信息显示,特步申请注册了“特咖啡”“XTEP COFFEE”等6个商标,延续了体育运动品牌跨界咖啡的热潮。

在此之前,李宁、安踏也在试水咖啡业务。据公开消息,今年5月,李宁就注册了“宁咖啡NING COFFEE”商标,并在广东、厦门等地的实体店内陆续推出了咖啡服务;安踏也在贵阳开出了全国首家饮品店,推出安踏咖啡等产品。

实际上,近年来跨界咖啡的玩家众多,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同仁堂、首旅如家、华住集团、中国邮政、狗不理等不同领域的多个企业均有布局。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服饰运动品牌等做咖啡店中店为主,一方面是提升用户进店频次和理由,高频的咖啡消费带动低频的服饰销售,另一方面是提升用户体验,例如,试衣累了可以休息喝杯咖啡。

对于特步将要如何开展咖啡业务,记者未从其相关负责人处得到相应答复。但回顾各跨界者的做法,大多是与咖啡品牌进行合作,而自身代为运营。如中国石化同连咖啡进行合作,推出易捷咖啡;中国邮政同炬点咖啡工作室打造邮局咖啡。

在庄帅看来,咖啡并不是特步的主业,因此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和专业的咖啡连锁零售商合作,“和专业咖啡零售商合作,特步代运营没什么难点。但自营的话,在原料采购、品控、制作人员、店内经营管理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挑战。”

正如庄帅所言,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早在今年7月,云南普洱特步儿童航天主题店就尝试与漫崖咖啡展开跨界合作,凡是有特步购物小票的消费者,就可以在吧台享受7折的饮品优惠。同时,咖啡吧台也对外开放,并不仅局限于特步用户消费。

与此同时,庄帅告诉记者,特步、李宁的优势在于运动类目的品牌效应、用户和门店规模。对于咖啡来说,只有更大的门店规模才能覆盖足够大的人群和范围,同时降低原料采购成本。

记者发现,截至2021年底,特步在全国范围内拥有6151家门店,而同期李宁则共有7137家门店。中国邮政和中国石化等更是遍布全国,覆盖城乡各地。

相比较之下,星巴克的门店数量超过5000家,瑞幸则超过6000家,规模不相上下。

可以肯定的是,门店规模庞大的实体门店,倘若开始全面布局咖啡业务,可以在短期内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

林岳告诉记者,规模和体量对于连锁咖啡品牌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实现运营效益的提升,包括物流配送、集约化的采购、O2O的联动都会更有产出,但线下重资产的配置在未来会被弱化,或者说不会出现太多大面积的店面,外带、外卖、体验的模式会越来越受欢迎,也更能抵御类似疫情等的冲击。

跨界目的各不相同

对于跨界咖啡的出发点,业内提到最多的则是咖啡的引流效果。

国信证券在研报中提到,除餐饮相关企业外,其他主体如中国邮政、中国石化等拥有广泛网店布局,李宁、特步等运动品牌。首旅、华住等酒店也纷纷跨界入局。一方面拓展门店服务范围提高店效,另一方面以高频消费带动低频购物/住宿客流,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已有线下渠道实现双向引流,但目前上述跨界多数还处于孵化阶段,未来成长仍有待观察。

在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看来,李宁、特步并不是真正要跨界去卖咖啡,也不是人们眼中的近年来投资者纷纷布局咖啡领域,运动服饰品牌也来分一杯羹。无论它们如何在现有的门店内做咖啡售卖体验,对品牌来说,只是为了丰富消费者综合体验感,进而更好地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尝试之一。

林岳认为,并不是每一个跨界选手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比如李宁可能更多是为了提升门店的客户体验,以咖啡来刺激“客单价”,包括店内的停留时间、增加用户情感交流等;特步的咖啡是跨界合作的,融合了展览、体能测试等综合服务,也是需要收费的。所以,这对加入赛道的企业来说,需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目的。

“想完成从国货品牌到国民品牌的进阶,李宁、特步们需要在一二线城市展示更好的形象,需要与年轻消费者展开更多的对话。与下沉市场相比,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更低。让咖啡成为服务的新载体,无形中可以助力品牌美誉度的提升,同时也能辐射下沉市场取得更好的业绩。”程伟雄认为,咖啡是一种低成本且带有社交属性的饮品,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咖啡已然成为应对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续命神器”,可以较好地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不过,有消费者认为,对于咖啡的深度爱好者来讲,他们更多的是看重产品的品质和口碑,跨界者的咖啡还需要抓住他们的口味,这样或许有更好的效果。

引流效果尚且未知,但可以看到的是,在社交平台上,跨界咖啡的品牌已然赚足了眼球。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李宁入局咖啡赛道#、#特步李宁注册咖啡商标#、#中国邮政开咖啡店了#等相关话题,均登上过微博热搜。与此同时,在小红书上,中国邮政的“邮政咖啡”相关笔记超6000篇,“同仁堂咖啡”也收获了超2400篇笔记。

赛道拥挤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2817亿元,消费人次突破3亿,并预计仍将保持27.2%的增长率,预计到2025年将达万亿规模。

随着跨界者频繁进入,创业者层出不穷,咖啡赛道已经变得拥挤。根据天眼查APP,6成以上咖啡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为近2.6万家,年度注册增速为9.49%,截至目前,2022年新增咖啡相关注册企业1.9万家,同比增长26.6%,共发生14起融资事件,融资额达12.35亿元。

以上海为例,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上海咖啡消费指数》统计,目前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馆,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远超纽约、伦敦、东京。仅淮海中路,就坐落着49家咖啡馆。而可以预见的是,咖啡行业新一轮的繁荣与竞争,已经扩展至全国。

庄帅认为,新进入者较多,分为全国专业垂直、地区专业垂直、餐饮、便利店、加油站、运动服饰、书店等。跨界咖啡品牌目前对专业垂直的冲击较小,面对不同的消费习惯和需求,跨界咖啡无法满足商务休闲的需求,专业垂直品牌主要是商务和自由办公的第四空间需求。关键还是在于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优势,例如瑞幸咖啡提高送货上门服务频率赢得市场,一些便利店和快餐通过高性价比及便利性获得青睐。

林岳也告诉记者,目前还看不出跨界品牌对原有咖啡品牌形成冲击的情况,毕竟原有咖啡品牌有自己在咖啡领域的口碑和沉淀,跨界品牌要冲击到他们,首先需要作出差异化,特别是产品方面的研发,靠一个爆款打造品牌在当下的“网红时代”几率是很大的。

不过,同时林岳也表示,“从这个角度看,整个咖啡市场会在未来十年中百花齐放,不断下沉,覆盖到三四五线城市,然后会有一轮大的洗牌。”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