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州桥虽不见,千年石壁惊世人。除了北宋时期的巨幅石雕祥瑞壁画外,开封北宋州桥遗址还出土了涵盖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文物,其中就包括在州桥东侧河神庙基址旁发现的三尊鎏金铜造像。
9月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发布开封北宋州桥遗址最新考古成果。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0000余件,其中瓷器标本56000多件,有不少不同朝代居住在州桥附近的居民的生活用品,是他们留下的生活的一些片段。
出土金龙四大王鎏金铜造像
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说法,北宋开封州桥遗址内的金龙四大王庙,是一座河神庙。不过,这座河神庙,已经和周边的民房一起被明末的大洪水冲毁了。
走在明代的州桥桥面上,能够看到金龙四大王庙已经全部倒塌。不过,墙基还能显示出基本的格局,其中正门的石门条和侧门的木门条,经过数百年的掩埋,依然部分保留了下来。
那么,金龙四大王长什么样?现场也出土了金龙四大王铜像。记者注意到,金龙四大王有六条手臂,怒目圆睁,牙关紧咬,是端坐的姿势。这是一尊鎏金铜造像,是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金龙四大王怎么成为的河神?根据了解,他的本名为谢绪,南宋诸生,为杭州北孝女里人,因其排行第四,读书于金龙山,所以被称为金龙四大王。四大王具有护漕、捍患等职能,所以不断得到明代和清代官方的加封。
金龙四大王是明初以来黄河中下游以及大运河沿岸民间香火最为鼎盛的河神之一。到了雍正年间,官方建立黄河龙神祠庙嘉应观,并主祀金龙四大王,正式确认了其黄河龙神、河神的身份。根据《开封府志》记载,明代末年,今日开封市区金龙四大王庙非止一处。不过,当地祭祀河神,并没有解决黄河水患的问题。在金龙四大王庙被黄河水冲毁之后,当地又新建了多处金龙四大王庙。
业内专家分析,明清时期开封地区黄河水患频仍,治河工程不断。河神信仰,对明清两朝治河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处理险工问题时,治河官员通过祭拜河神,唤起民众的响应,缓解恐惧心理,增强治河的信心。
汴河到明末变成小水沟
在开封北宋州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记者注意到,随着时代的逐渐推进,原来宽阔的汴河,也渐渐地收缩,水位也逐渐地抬升,最终变成了一条小水沟。
目前,汴河南北两岸唐宋时期河堤已经清理出来,同时还有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汴河河道遗存。通过考古发掘,可知唐宋时期汴河宽度约为25至28米,河堤距地表深度为9.5至10米,河底最深处距地表深度为13.5米。明末河道宽度仅为2至4米,河堤距地表深度为4.5至5.5米,逐渐变为城内的排水沟,类似于今日的明沟。清代汴河,经过简单疏浚,宽度有所增加。
根据介绍,北宋时期的汴河河底是硬化的,后来逐渐变成了天然河道。在考古发掘到河道底部时,考古人员发现了部分木板,疑似沉船。
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17处
截至2022年9月,州桥遗址共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17处,种类包括河道、水工设施、桥梁、道路、神庙、房址、沉船、水井、仓储、灶台、灰坑等。
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0000余件,质地包括陶、瓷、石、玉、木、骨、金、银、铜、铁、蚌、琉璃等,其中瓷器标本56000多件,陶器标本1800多件,铜钱1000多枚,骨器200多件,铜器100多件,玉器50多件,石器50多件,铁器30多件。
出土了大量景德镇窑出产的瓷器
除了金龙四大王铜像外,开封北宋州桥遗址还出土了文昌帝君和真武帝君两尊铜像。由此可见,明代州桥上的河神祭祀之风比较兴盛。
在清理河底淤泥的过程中,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不同时期的文物遗存,不少是瓷片,有的是完整的瓷器。而在探坑的侧壁上,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也注意到有不少陶片、瓷片被压在土层之下。
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的文物资料,记者注意到,现场出土了大量的北宋景德镇窑生产的白瓷碗、碟、盏等生活用品,还有北宋黑釉铁锈斑碗、北宋临汝窑青釉印花大碗。
金代的文物也有不少,有低温绿釉炉、红绿彩花卉纹碗、钧釉盘等,同时还有金代耀州窑印花纹碗。
元代的文物,则有白地黑花花卉纹高足杯、瓷枕等,还出土了元代青白釉高足杯、元代钧釉碗等。
明代文物,品类较为繁多。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依然有不少,包括白釉劝盘、青花杯、青花动物纹盘、山水纹炉、白釉盘、青花贴塑鱼纹卧足盘、青花动物纹盘等,同时还有明晚期的砚台,明晚期送子观音三彩画像、“一路平安”三彩香插等。
现场出土的清代文物,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也较多,有碗、盘、杯等。
由此可见,至少从北宋时期开始,州桥作为开封的地标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民众来此定居、生活。而上述出土的文物,也基本都是生活用品,可以窥见当时较为繁荣的市井生活。
文/刘瑞朝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