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7个月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原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何健被双开。
宁夏纪委通报其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不坚决,打折扣、搞变通;超越职权,指使矿业主管部门违法为私营企业办理采矿证延续登记,给国家矿产资源造成重大损失。
观海解局注意到,去年11月,何健的名字从中卫新闻网“领导活动集”页面悄然撤下。12月15日,张利出任中卫市委书记。又过了8天,何健被官宣落马。
突然消失的市委书记
何健,出生于1965年10月,江苏南通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
何健早年曾在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四川省委组织部任职,2003年6月进入中组部干部二局工作,2013年4月从中组部干部二局副巡视员调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后兼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主任。
何健于2015年9月出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2017年6月调任中卫市委书记。
去年11月下旬,中卫新闻网“领导活动集”页面更新显示:何健已不再担任中卫市委书记职务。他最后一次公开活动是在2021年11月16日,出席了中卫市河北地区城乡供水工程通水仪式。中卫新闻网报道显示,中卫市委随后举行的两次理论学习会议,何健均未出席。
2021年12月1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领导干部大会召开,会上宣布了干部职务任免的决定,张利同志任中卫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落实中央精神打折扣、搞变通
去年12月23日,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监委消息:中卫市原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何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如今,时隔7个月,何健被双开。
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委指明何健的问题不少:
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不坚决,打折扣、搞变通,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
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多次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
在组织谈话时,不如实向组织说明问题,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违规收受礼金,长期违规占用他人车辆;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构成职务违法;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职权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在项目承揽、银行贷款等方面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涉嫌受贿罪。
纪委还指出,何健政绩观错位,热衷“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政商关系亲清不分,甘于被“围猎”,处心积虑大搞权钱交易。且在党的十八大乃至十九大之后,仍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性质严重,影响恶劣。
在何健的双开通报中还特别提及,其超越职权,指使矿业主管部门违法为私营企业办理采矿证延续登记,给国家矿产资源造成重大损失,情节特别严重,涉嫌滥用职权罪。
中央环保督察组发现的问题
去年12月23日,也就是何健被宣布落马的当天,新华社发布《宁夏贺兰山生态延伸区:多座矿山越界开采,山体“伤痕累累”》一文,剖解贺兰山重要生态延伸区多座矿山越界开采问题。
文中写道,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认为,中卫市中宁县矿山非法开采破坏生态问题比较普遍,矿山执法监管不力,生态环境治理恢复需付出巨大成本。
中宁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其北部山区为贺兰山余脉,属于贺兰山重要生态延伸区,南部山区为罗山余脉,境内石膏、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当地共有矿山企业83家,主要为露天采场。经进一步调查发现,中宁县境内14座持证在产矿山中有6座存在越界开采行为。
新华社文章指出:“中宁县矿山违法行为频发,既与矿企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有关,也暴露出当地矿山执法监管不力的问题。部分矿企虽多次违法但采矿期限仍被不断延长。”
督察组认为:“中宁县对矿山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对非法采矿行为长期监管不力,在矿业权延续审批工作中审核把关不严,矿山山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推进迟缓。”
“很多批示就是一批了之”
7月28日,宁夏日报微信公众号转发了何健被双开的消息,并在文中配发了何健的忏悔视频。这也是自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半年多后,首次出境。
据何健自己回忆,他走向违法犯罪的的道路,都是从小事开始。自己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一些私人企业老板、工程项目,收钱打招呼;为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证照。“为这些企业谋取利益,自己没有收手,贪了人家财物。做了一些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情。”
何健说,自己在政治上注重包装,“冠名是领导,批示是落实,应批尽批。”据其讲述,在中卫工作4年多,何健曾313次对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工作作出批示。“但是很多批示就是一批了之了,批完了就算了,同时也掩盖了环保整治没有到位的问题。(我)更多地还是追求政治上的利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当地原有的污染量没有减下来,反而增加了。
何健忏悔道,“我愧对组织的培养,对不起人民,愧对中卫的父老乡亲。作为市县一把手,我们如果守不住初、守不住小、守不住微,就会被温水煮青蛙。”
资料|宁夏日报 新华社 上观新闻 上游新闻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熊颖琪
编辑/马晓晴
校对/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