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日前闭幕。喜讯传来:中国队5名队员全部揽获金牌,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5名队员中,唯一一名来自北京的学生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子睿。
面对成绩,刘子睿内心坦然,“是自己的正常发挥”;但也有遗憾,“犯了一些随机的错误”。回头看自己与物理竞赛的结缘,他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
与往年相同,本届比赛分为理论和实验考试两大部分,每部分试题的题目和说明达60多页,考试时长分别为5个小时。在“马拉松式”的考试背后,参赛者们对物理高峰的攀爬更是一条漫漫长路。刘子睿是在初三时接触的物理竞赛。
“当时我们学校有物理兴趣小组的研修课,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多参与。”凡事愿意多问个“为什么”的刘子睿,对于表面现象背后原理的探究过程有着天然的好奇心。这一好奇心驱使他叩响了冲击物理竞赛的大门。
“比如说,大家可能都觉得,带电物体把纸片吸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对我来说,这背后完整的理论更有吸引力。”
回想起来,这种好奇心和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敏感性,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端倪:小的时候和家里人玩儿硬币,他就已经会默默记录硬币大小与旋转时间的关系。
在教练赵子龙看来,刘子睿是个天分极高的孩子,在他的竞赛课堂上,子睿总能第一个回答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聪明,对自己的要求高,又有很强的执行力。”提起这名爱徒,赵子龙赞不绝口。他提及,子睿在初中第一次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时,就拿下了北京赛区二等奖的成绩;而一般选手通常要到高三才能拿到同级别成绩。子睿还是一个非常有荣誉感的孩子。
赵子龙说,今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时,学校好几个重量级选手都没发挥好,子睿成为人大附中唯一一个进入国家集训队的选手。“孩子非常有集体荣誉感,想以一块国际金牌的成绩为自己的团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进入物理竞赛的圈子,面对着海量的新知识,刘子睿慢慢意识到,除了需要超强的学习能力,还要学会不断调试自己的心态。当然也有打退堂鼓的时候,也是那份探究的初心缓解了他备赛的枯燥和成绩不佳时的挫败感。
“赵子龙老师常常鼓励我们,要学会自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然后进行建模求解。当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出一些直观的结论时,这个成就感是非常大的。你会越来越看到探究事物真相的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在他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时,刘子睿也特别提到,哪怕是在备赛期间,也不要因为“这个不会考”而限制自己知识体系的拓展,物理之美没有边界。
今年9月,刘子睿将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类的交叉信息研究院进行学习。作出这样的选择,他经过了深思熟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计算机也是一个基础学科;现代物理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他期待着,计算机知识为他物理的学习插上翅膀,帮助他在物理的世界中更加自如地飞翔。
截至2022年,人大附中已经连续四年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牌。赵子龙认为,制胜的秘诀之一在于学校有一支实力雄厚、奉献付出的教练队伍,“我们对学生的指导是非常细致的,比如我虽然是一名物理竞赛教练,但我会关注到每一名队员每门学科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和他的人际关系等。”赵子龙说,学校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能偏科,可以有特长但不能有薄弱,“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会促进特长的发展。”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