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汇编集收录的108个案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成果和成就的缩影。
2021年重新制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纳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体系”,名城委统筹协调职能得到有效增强。据名城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是我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暨北京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根据名城委年度工作计划,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和北京市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近期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
汇编集采用各区有关部门推荐、行业机构自荐、社会公众申报等三种方式,收录了108个案例,包括优秀规划研究课题29项、优秀建设实施项目50项、优秀社会参与活动29项,串连了老城、中心城区、市域、京津冀四个空间层次,涵盖了老城、三山五园地区以及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涉及了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不同要素类型,为北京名城保护工作蓬勃发展的宝贵十年留下真实记录。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过去10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三个特点。一是名城保护规划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通过重新制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构建有法可依的工作体系,基于对名城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化,及时开展针对不同对象的历史文化脉络梳理、价值挖掘、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等规划研究工作,为名城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名城保护实施贵在扎实耕耘、服务民生。许多案例的探索周期延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在坚持不懈的探索中逐步找到切实可行的名城保护实施路径,形成了崇雍大街街区更新与综合整治、大栅栏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建设等一系列成效显著的规划实施项目,获得群众广泛好评。三是名城保护宣传鼓励勇于创新、凝聚力量。建立了西城区“四名汇智”计划、怀柔区“长城专职保护队伍”等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名城保护事业的创新工作机制,通过文化空间运营、主题展览策划、新业态植入、新媒体传播等丰富手段扩大名城保护的社会影响力,营造“我要保护”的社会氛围,使古都北京焕发生机和活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