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监管引领,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保险机构通过贷款、持有债券、保险资金运用、信托、理财等形式,服务实体经济增量资金投放10.2万亿元,其中各项贷款新增8.6万亿元,大型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29万亿元,同比多增4648.51亿元,充分发挥了大型银行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的坚强作用。
截至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9%,较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较为充足,拨备覆盖率稳定保持较好水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02%,较去年同期上升0.50个百分点。
业绩方面,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同比增速为4.6%,与同期GDP增长4.8%的水平基本相当,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水平与实体经济基本保持共生共荣的关系。
新发放贷款利率继续下行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伴随企业和居民财富快速增长,我国金融资产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例,1990年末仅有约3.5万亿元,2000年末为18.8万亿元,2010年末为95.3万亿元,2021年末达345万亿元。加上保险、证券业,全部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已超过380万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银行保险机构总资产383.6万亿元。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57.9万亿元,同比增长8.6%;保险公司总资产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同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07.7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
“为能够更早更好地掌握情况,我们前期有针对性地加强了监测和调研分析。”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从监测摸底情况看,4月数据有三个特点比较明确:一是前4个月贷款投放持续保持增长,一季度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为8.6万亿元,4月份进一步保持增长;二是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季度制造业贷款新增1.8万亿元,增量达到去年同期的1.5倍,4月份支持持续加大;三是支持实体企业降成本,贷款利率稳中有降,调查了解到4月份新发放企业类平均贷款利率、普惠型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民营企业平均贷款利率和制造业平均贷款利率均保持进一步下降趋势。
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表示,1-4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39%,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保持在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下一步,将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带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金融机构减少收费,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
大型银行发挥“主力军”作用
六大行在银行业中资产规模较大,其在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无疑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大型银行(法人口径)总资产146.04万亿元,同比增长8.88%;各项贷款余额86.0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29万亿元,同比多增4648.51亿元。
贷款结构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大型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9.6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56%,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分别为3.43万亿、1.93万亿,较年初增长12.95%、16.28%;绿色贷款余额10.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12%;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2.2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19%。
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万亿元,引导银行主动加强服务。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六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8504亿元,增幅13.1%;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1%,较2021年平均利率下降0.1个百分点。
同时,对于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的要求,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常会要求,几家大型银行正着手降低拨备覆盖率的准备工作。
“拨备覆盖率要有序降低,银保监会引导各大行在今年内按照有序降低的要求制定好降低拨备覆盖率的工作安排和措施。此外,拨备的降低要结合不良贷款处置工作,消化存量风险,以腾出更多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增加和改善金融供给,精准支持“十四五”重大项目建设、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综合融资成本合理下降,向新市民群体及相关重点区域和行业注入“金融活水”,持续推进建设市场化、多元化的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以及继续推动银行机构加大不良处置力度。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