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主体任务完成进度超过预期”“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召开的一场专题推进会,亮出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最新“成绩单”。
自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正式启动以来,国资国企系统瞄准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发力、持续攻坚。这一轮国企改革到底在改什么?带来哪些变化?如何打好三年行动“收官战”?
在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中激发活力
打破“铁饭碗”,真正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鼓励“能人举手”,实现上岗靠竞争;薪酬总额与业绩挂钩,2021年员工薪酬最高与最低相差15倍……近年来,河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打出了一套市场化机制建设“组合拳”。
“所有人直面市场,凭业绩说话,切实增强了危机感、责任感,形成了全员攻坚、全员创效的良好态势。”河南资产董事长成冬梅表示,市场化改革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也增强了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国企改革,重在活力。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国资国企系统在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按下“加速键”,其中三项制度改革成了“牛鼻子”。
各地国企加快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探索提高中长期激励广度、精度,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各级子企业经理层签约率达到95%,鲜活实践不断涌现。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针对科研人员等关键群体,建立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多元化激励体系,有效激发职工队伍活力。
北方华创集团探索薪酬激励“加码”,将企业董事长和所有职业经理人绩效薪酬占比提升到70%,以更大压力催生更大动力,2021年企业净利润实现倍增。
“三项制度改革不能浅尝辄止,也不会一劳永逸。”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此次会议上表示,下一步,要加快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各层级企业全面深入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加大对关键岗位核心人才、突出贡献员工等的激励力度。
突出主责主业 推进国有资本有序进退
2020年8月,经过股份制改革,由中钢集团下属两家耐火材料研发、生产企业重组而来的中钢洛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为提升核心竞争力,这家企业先后关停了4条低端产能生产线,将传统低效耐火材料产能压缩了40%,大力拓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经营模式,实现了由改革前连年亏损到如今盈利连创新高的“华丽转身”。
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从集团重组到专业化整合,从推进“瘦身健体”到布局未来产业……近年来,这一领域的改革“好戏连台”。
针对省管企业资产分布在70多个细分行业、企业个体“多而不强”等突出问题,河南省国资委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合关联项”等举措,大力推进企业重组整合。今年3月,河南交投等6户新组建企业集中挂牌,标志着这项改革步入“快车道”。
120.6%!这是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属企业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的同比增速。近年来,安徽省国资委强力推动省属企业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先后投资了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一季度,省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5.6亿元,同比增长10.1%,资产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安徽省国资委主任李中说。
业内专家认为,一系列改革举措同向发力,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使国有经济在战略安全、公共服务领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在基本民生领域的有效供给更加充足,在战略性前瞻性新兴领域的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锚定“三个明显成效” 确保高质量收官
目前,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完成进度超过90%。如何打赢“收官战”?
会议提出,既要乘势而上,不断巩固现有改革成果;又要攻坚克难,聚焦重点难点加大改革力度;要在落地见效上下功夫,确保取得“三个明显成效”——
要确保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上取得明显成效;要确保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要确保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
“当前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郝鹏表示,要通过三年行动,努力从国有企业、国资监管两个层面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形成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优势。
一批改革重点在此次会议上被“圈定”:进一步推动董事会配齐建强、高效运转;建立进退有序的国有资本动态调整机制;把“转机制”作为混改的重点,加强对混改全过程监督,不断激发活力、提升效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面临各种风险挑战。
“要把改革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好统筹起来。”郝鹏表示,要把握好改革的时机、方式和节奏,既要以改革防控风险,又要防范化解改革中的风险,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新华社记者王希)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