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价高,精品少;“换汤不换药”,常谈老一套;知识含量高,阅读趣味低……“童书角”是书店的热门区,也是出版问题的重灾区。据新华社报道,无论线上线下,童书市场乱象频现。比如,在一家大型连锁书店内,不少童书内容大同小异;在记者随机选取的十本童话故事中,灰姑娘出现了7次,睡美人出现了6次。价格方面,2020年上半年少年儿童读物平均单册定价达37.05元,而在图书“质量管理2021”专项工作共组织抽查的300种图书中,62种图书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其中不少就是2020年以来出版的少儿图书。此外,在网上及实体店售卖的一些童书里,还能找到恐怖神话、封建糟粕等片段。
一家大型连锁书店内的少儿书籍图 供图/新华社
童书千千万,好书却难选。这并不是说,市场上缺乏优质少儿读物。从经典童话到流行绘本,从历史人物到诗词歌赋,不少青少年读物帮助孩子们拓宽了眼界,增添了思考和创造的原动力。不过,从市场整体水准来看,书架商品鱼龙混杂却是普遍现象,出版水平良莠不齐更长期为家长诟病。部分图书粗制滥造、注水严重、抄袭成风,往往导致家长为孩子选书如同拆“盲盒”,陷入高低难辨的尴尬境地。再加上童书单价动辄几十上百元,买到“山寨书”“低质书”的家长们只能白白花了冤枉钱,根本达不到以图书提升孩子本领、滋养孩子心灵的目的。
图书市场有所谓“孩子的钱最好赚”“得少儿者得天下”等说法。据《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统计,过去一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86.8亿元;在28种销量百万以上的图书品种中,少儿类仍是码洋比重最大的类别。童书市场的庞大规模和种种乱象之反差,正是不少商家争相入局、急功近利的有力证明。他们一面盯上童书“蛋糕”、瞄准家长心理,一面缺乏职业素养、不守诚信底线;个别商家把低质图书标上高价,再打折营销,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不少出版社随波逐流,不再花费时间打造精品。然而,图书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营养液”,怎能成为一本“来钱快、赚钱易”的生意经?诸如抄袭、注水等蒙混过关的价值取向,又怎能一路畅通地以如此“生动”的方式写入童书?千篇一律的情节、错误歧义的描述、毫无禁忌的展现,不仅难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而且可能错误地引导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把“营养液”变成无味的快餐,甚至是带毒的“药水”。
童书出版不是“小儿科”,低质童书的负面作用不容小觑。除了提高行业编审门槛和自律意识,监管部门也要扛起责任,净化市场;法律法规更要在禁止童书注水及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多方面进行细化。期待孩子们的“精神伙伴”更可爱有趣,青少年的“精神食粮”更健康多彩。
文/记者 辛音
编辑/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