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来自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学生来到位于圆明园一角的“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前,在苍松翠柏间高唱起《义勇军进行曲》,为先烈祭扫,寄托哀思、坚定信仰。
作为革命老区进入北平(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一零一中学早在1948年夏就建立了青年团组织,每年3月祭扫“三·一八”烈士墓、进行思想教育,是学校由来已久的传统。今年清明又至,学校初二年级少年团校的部分同学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校园毗邻的圆明园,祭扫和缅怀沉眠在这里的数十位先烈。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王冬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三·一八”惨案的历史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京总工会、北京学生联合会等60多个群众团体、80余所学校约5000余人在天安门前举行了“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会后李大钊同志率领2000多人进行请愿游行,惨遭段棋瑞执政府武力镇压,47人牺牲,190多人受伤,60多人失踪。“这些爱国英烈的事迹我们要永远牢记!”校党委书记熊永昌殷殷嘱托即将入团的同学们,把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作为永远激励自己奋进的勇气和动力,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以青春之梦圆中国之梦。
随着国歌声在圆明园上空响起,同学们昂首挺胸、声音铿锵,注视着国旗齐声高唱。随后,挂着写有“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挽联的花圈被两位同学庄重而小心地放置在墓碑下。百合代表的高雅、菊花表示的悼念,正是同学们想要表达的心情。临别前,同学们纷纷把胸前佩戴的白花挂在了纪念碑旁的青松翠柏上。
长眠在这里的“三·一八”烈士包括鲁迅先生曾撰文纪念的两名女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参加祭扫的刘靓同学说:“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虽然是高中课文,但我已经看过了。当年参加游行请愿甚至牺牲的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他们为理想信念赴汤蹈火的精神将和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代代相传,激励每一代年轻人奋发努力,不负忠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