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国贸促会发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2021年版)》(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企业对外投资首选地。调查显示,79.5%的企业优先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4%的企业选择欧洲,25.5%的企业选择北美,19.2%的企业选择南美,21.8%的企业选择非洲。
8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11.6万亿元,创8年来新高,同比增长23.6%,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29.7%;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84.5亿元,同比增长7.9%,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4.8%。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何以深受中国企业的青睐?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报告主要撰写人刘英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这些沿线国家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经贸伙伴,而且跟中国有良好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基础,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和很多国家都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使得“一带一路”倡议与这些国家的发展规划对接起来,这样的政策沟通有利于投资安全。
同时,中国企业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中嗅到了商机。刘英奎指出,绝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产业结构互补性非常强。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而大部分沿线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或是中期阶段。这样的发展差距使得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时具备一定程度的资金、技术、经验优势。
基于迫切的发展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纷纷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刘英奎指出,为了尽快走上发展道路,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年来都实施开放性的政策,通过扩大开放积极吸引外资,采取的限制性措施相对较少,给中国企业提供了较大的投资空间,不像某些欧美国家对特定产业进行极其严格的外资审查。
超三成企业对RCEP区域投资前景较乐观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今年1月发布的最新一期《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强劲反弹,从2020年9290亿美元增至1.6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7%,超过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其中,中国对外投资表现亮眼,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36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折合1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稳居全球前三。
《报告》显示,尽管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相互影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相互交织,对中国海外投资造成了较大冲击,但仍有近两成企业对后疫情时代的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投资前景较为乐观(33.84%的受访企业持乐观态度)。
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在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等多个领域都作出高水平自由化承诺。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部分敏感领域都对缔约方开放。同时,负面清单加国民待遇的RCEP外资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加便利地在RCEP区域内投资布局,降低生产成本。
调查显示,不少受访企业积极申请RCEP项下优惠原产地证书,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关税优惠,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背对背”证明形式将使企业在区域内进行灵活拆分销售和转口,有助于企业实现精细化分工。某通用设备企业计划在柬埔寨投资19亿元通用智能设备项目,以有效规避轮胎国际贸易壁垒,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月25日,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在线上会议上表示,RCEP协定的生效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已成为开发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最大抓手。RCEP协定内容丰富,其中关键内容是减免关税。两个多月来,RCEP成员国企业和区域外的许多企业看好RCEP区域贸易投资活力,正在实施抓住新机遇的行动。
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2月,中国对与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达1.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9.5%。其中,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额294.4亿美元,同比增长28.1%;中国与泰国贸易额203.5亿美元,同比增长16.3%;中国与印尼贸易额219.9亿美元,同比增长39.1%;中国与新加坡贸易额142.5亿美元,同比增长4%;中国与菲律宾贸易额112.9亿美元,同比增长7.6%。
企业最担心疫情影响持续和投资回报率下降
在国外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行为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报告》显示,对外投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最担心遇到的非商业性困难与挑战是疫情影响仍在持续(87.6%);商业性困难与挑战是投资回报率下降(52.2%),较上年扩大2.1个百分点。44.8%的企业表示其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存在人、财、物安全风险,较上年扩大4.5个百分点。
刘英奎指出,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风险确实较多,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汇率
风险、法律法规风险、文化风险、环境保护风险。近两年来,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人流、物流受阻,增加了项目运转的困难;二是各国经济遭受疫情重创,购买力大幅缩水,物流费用不断上涨,市场风险加大;三是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增加了在海外市场的投资风险。
3月31日,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毅答记者问时表示,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企业反映投资所在地营商环境问题。例如,部分国家政治不稳定、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对中资企业人员、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影响;部分国家政府行政效率较低、税制复杂,对投资资金安全回收和投资者信心造成较大影响;部分国家道路、电力、用水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对中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
二是与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有关的风险挑战。国家安全审查风险增加,联合国贸发会议2021年6月底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全球新制定的投资政策中,限制性政策占比从2019年的24%上升到2020年的41%,受访企业普遍认为,美国和欧盟是对外投资安全审查和限制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三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各国的疫情管控措施、医疗卫生水平、疫苗接种情况不一样,导致企业海外疫情防控难度大、企业海外项目正常运转受影响、企业人员流动受限等方面。
超三成企业在东道国遇到过合规问题
合规经营是企业适应海外市场需求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已成为企业“走出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报告》显示,32.8%企业在东道国投资及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过合规问题,较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遭遇的主要合规问题依次是:市场准入限制(57.4%)、劳工权利保护(48.1%)、税务审查(45.0%)、环境保护(41.1%)、外汇管制(40.3%)。
刘英奎指出,近年来,在推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从政府到行业协会再到企业,中国对合规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合规建设能力已经得到极大提高。但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进一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在刘英奎看来,虽然东道国普遍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并且缺乏合适的环保设备和技术水平,再加上受限于经济实力,使得本国的采矿业和化工业污染极其严重,这客观上增加了中国企业的环保风险。
同时,他指出,对于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有些国家内部的各个利益集团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它们在权力博弈过程中往往拿中国企业说事。此外,有些外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比如以所谓的“环保问题”抹黑中国企业。
“总体来讲,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主动充分了解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尽量做到合规。此外,中国企业也在不断提升环保技术水平,包括增添新的设备、制定环保方案等。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的环境保护会做得越来越好。”刘英奎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