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都在努力减轻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奥运赛事的举办能够在可持续性方面为全世界引领示范,也希望奥运赛事的举办能够在主办国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2月9日,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际奥委会企业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利亚·塞洛斯如是说。
北京冬奥会从筹办伊始便强调可持续发展。让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首次使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奥运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在发布会上表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全过程,“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低碳环保’‘生态保护’”。
低碳理念融入北京冬奥会筹办全过程
在北京赛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体育场馆是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除此之外的冰上比赛场馆均由夏奥遗产变身而来。比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场馆“水立方”变身为冰壶场地,创造性地实现“水冰转换”;五棵松体育中心实现“陆冰转换”,成为冰球场地。李森介绍,将夏奥场馆改为冬奥冰上场馆,为赛后多项目广泛应用、多业态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场馆整体利用,场馆内的改建也着重体现低碳环保。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4个冰上场馆,在奥运历史上首次使用最清洁、最低碳的二氧化碳制冷剂,不仅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还大幅降低制冷系统能耗,与传统制冷方式相比,可实现节能30%以上。
为何不是所有冰上场馆均使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李森表示,因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会随着赛事需要,不断进行“冰水转化”,建造一个固定的制冷设备并不适用于这种场景;五棵松体育场则在早期已建成制冷设备,如果拆掉重建,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在场馆运行过程中,能源消耗至关重要。北京冬奥会场馆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这条绿色高速公路,将张北的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转换成绿色电力,输送到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点亮北京冬奥会的每一个场馆,也实现了全部场馆常规电力消费100%全部使用绿电。
“经测算,从2019年6月开始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结束,北京冬奥会各场馆累计消耗电量大约4亿千瓦时。”李森表示,满足冬奥能耗,张家口绿电供应完全没有问题。
玛利亚·塞洛斯也在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冬奥会场馆的利用有3个特点:既可以举办体育竞赛,也可以成为训练场所,还可以在赛后面向公众开放。尽管这种模式在往届奥运赛事中一直沿用,但北京冬奥会将场馆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全部体现了出来。
赛区建设践行生态保保理念
北京冬奥会新建雪上赛区集中在延庆与张家口,从设计到建造,北京冬奥会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与场馆建设统筹规划一起推进,守护了赛区的绿水青山。
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坚持“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在场馆建设前对规划区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且将可持续性要求充分融入场馆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当中。
针对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建设团队分类施策进行保护,对施工过程中受扰动较小的植物进行原地保护,对无法避让的植物进行近地或者迁移地保护。李森在发布会上介绍,虽然有些植物都搬了家,但是经过园林部门的精心呵护,它们依然生长得非常好。
北京冬奥会筹备过程中,生态保护的另一个成功经验是通过表土剥离的方式,对延庆赛区进行了有效的生态恢复。李森表示,山区苗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种子库。延庆赛区在建设开始前,就开展了近一年的表土剥离和收集工作,为了不破坏表土的土壤,大多数的剥离工作都是人工来完成。“据统计,延庆赛区一共剥离了8.1万立方米表土,这些表土已经全部用于赛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成为赛区恢复原有生态的关键因素。”李森说。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