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的外表、讨喜的人设让“嘉然”(乐华娱乐旗下的虚拟偶像女团“A-SOUL”成员之一)活跃在各大社交网站上,也将“虚拟偶像”这个词带火了。今天,“嘉然”将在B站举办她的“100万粉丝纪念直播”。
这场直播似乎有些姗姗来迟,早在去年9月,嘉然在B站的粉丝数量就已达到了100万,成为B站有史以来第一个原生的,从0开始成长为百万粉丝的“虚拟偶像”。
嘉然并不是首个被定义为“虚拟偶像”的角色。近年来,国内虚拟偶像行业正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明星“翻车”事件不断,“虚拟偶像代替真人偶像”的话题更掀起了人们的一阵追捧热潮。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虚拟偶像带动的产业规模为1074.9亿元。千亿市场规模下,虚拟偶像真的不会“塌房”吗?事实并非如此。
“虚拟偶像”站上风口
在百度百科上,虚拟偶像的定义为“通过绘画、动画、CG等形式制作,以商业、文化等具体需求制作培养,在因特网等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进行的像歌手一样的活动,但本身并不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
也就是说,虚拟偶像是按照人们的现实需求、喜好来设定的,仅存于网络空间的数据建模偶像。
事实上,虚拟偶像这一概念源于日本。早在2007年,日本就推出了虚拟偶像:初音未来。
作为初代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不仅拥有技术合成制作出的专属声音,还有如真人般详细的籍贯、身高、体重等信息,这让初音未来在推出后收获了大批粉丝,甚至被一些二次元“宅男”奉为第一偶像。
2009年,初音未来在全球各地开办巡回演唱会之时,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初音未来的走红让资本市场瞄准了虚拟偶像这一赛道。
2012年,国内首个虚拟偶像“洛天依”诞生了。这位虚拟偶像一“出道”便业务不断。
不仅与多个品牌达成商业合作,还数次登台与明星合作表演。
而后,乐华娱乐、魔珐科技、次世文化、阿里等企业也纷纷入局。
2020年,乐华娱乐推出了虚拟偶像女团“A-SOUL”,由5名虚拟偶像成员组成。而后,该团体在发布多张单曲后迅速火遍全网。同年5月,魔珐科技与次世文化共同推出虚拟偶像“翎Ling”。
2021年的虚拟偶像赛道更是呈集中爆发之势。5月,阿里打造的虚拟偶像“AYAYI”在小红书上发布了首张“个人照片”后迅速走红网络;12月,乐华娱乐再推出虚拟偶像男团“量子少年”,在B站进行了首场“出道”直播。
另据媒体报道,2021年10月,仅半个月的时间内就有6名虚拟偶像被推向市场。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2020年虚拟偶像带动的产业规模为645.6亿元,预计2021年为1074.9亿元。
市场规模日益增长的同时,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码布局。据不完全统计,虚拟偶像赛道在2021年获得的投融资就有20余起,投资方包括字节跳动、阿里、网易等。
“虚拟偶像”也难逃“塌房”
粉丝暴涨、资本涌入,虚拟偶像正在成为新风口。尤其是在2021年娱乐圈“大变天”,明星偶像“塌房”事件接连爆发之后,虚拟偶像更加成为人们的心之所向。
同真人偶像可以进行唱歌、跳舞、直播、拍杂志、接代言等工作一样,虚拟偶像同样能够胜任。
“真人偶像人设崩塌的风险太高了,而虚拟偶像则不然,它永远不会老,还能够按照我们的喜好来进行塑造。”长期混迹于“饭圈”的悠悠(化名)如此认为。
然而,现实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虚拟偶像也难逃“塌房”事故。
据媒体报道,2020年4月,洛天依做客李佳琦直播间。由于技术故障,洛天依在唱歌环节上演了一段“无声”表演,令不少网友大失所望。
同样“翻车”的还有以国风形象“出道”的虚拟偶像“翎Ling”。2021年6月,翎Ling在小红书发布了首条带货广告。不过,该广告中的带货产品为某国外奢侈品品牌口红,与其“国风少女”的人设大相径庭。
引发网友诟病的是,在该条广告文案中,翎Ling还分享了自己的使用感受:“滋润不干,是温柔的珊瑚色调,有点草莓的感觉”。
记者注意到,目前在翎Ling的小红书账号上,该文案中关于口红的相关描述已经删除,但评论区网友的质疑声依然存在。有网友表示:“热爱国风(却)带货GUCCI,有点文不对题了吧?”“建模虽美,文案太差。”
不仅如此,部分网友还对虚拟偶像带货的真实性、体验感表示质疑。有网友认为,即便是喜欢的虚拟偶像带货、推荐产品,背后操作的依然是销售团队,货源真实性有待考证。也有网友指出,虚拟偶像带货的化妆品、服装等体验感缺乏真实性,不具说服力。
虚拟偶像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于此。近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虚拟偶像行业舆情风险管理前瞻研究报告》显示,现阶段,众多企业入局虚拟偶像赛道,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先机甚至盲目求新求变,易使行业面临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从长期来看,虚拟偶像产业或将面临虚假宣传、恶性营销类乱象频发等问题。
报告同时指出,虚拟偶像背后的人本逻辑可能存在失格风险。例如,形象设计太过露骨、为青少年传递不良价值观等。
千亿市场规模下,“虚拟偶像”赛道如何规范?
千亿市场规模下,虚拟偶像赛道的发展引人深思。
在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看来,虚拟偶像的走红有其现实基础。“虚拟偶像的火爆,与整个时代发展的背景有关。目前追逐虚拟偶像风潮的主要为90后、00后群体,其中也不乏一些青少年。在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下,虚拟偶像恰恰给当下的年轻人创造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京麟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扬则认为,虚拟偶像相对完美的人设,加之技术赋予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满足了当下年轻人对科技感、新鲜感、个性猎奇方面的精神需求。
不过,对于虚拟偶像行业存在的潜在问题,业内人士同样表示担忧。李扬向未来网记者表示,虚拟偶像在青少年视野中呈现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易让青少年在追逐虚拟偶像完美人设的过程中迷失自我,甚至过度沉迷。
“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时,青少年可能因落差感而产生挫败的心理,对身边人的缺点难以包容和理解。长此以往,还可能产生逃避和厌世心理。”李扬表示,不止青少年,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中的强烈反差,同样会让年轻人群体对正常的线下交往失去兴趣和信心,部分严重的可能逃避现实生活,沉溺在虚拟世界中,无法正常结婚生子,进而导致生育率降低。
目前,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成熟,虚拟偶像的写实化程度迅速提升。它们已从早期的动漫卡通形象升级为如今的三维立体形象,与大众的距离也在不断拉近。
张毅告诉未来网记者,在对虚拟偶像赛道的监管上,应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立法。同时,相关内容的生产方、制作方应从社会价值、正能量等方面对青少年加以引导,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可以通过多参与线下交友活动以及户外活动等渠道转移对虚拟偶像的过度沉迷,更好地融入社会。”李扬建议道。
编辑/孙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