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曾经被家长们疯狂追逐的学区房迎来了一次重大拐点。
2020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深圳等地学区房热度持续上升,今年一季度,伴随着各幼升小登记临近,学区房交易达到了高峰期,多地房价再创新高。北京海淀优质学区的小户型房源总价在半年内跳涨了超过100万元。
今年4 月30 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民众对教育品质需求越来越重视,学区房资源具备稀缺性,这也造成部分投机分子借助学区房名义进行炒房,与房住不炒基调相悖。
随后,各地对学区房调控纷纷加码。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等多地围绕学区房过度炒作出台楼市调控政策。
以北京为例,电脑派位多校划片、海淀九年一个学位、教育均衡、教师轮岗、对炒作学区房的中介机构进行处罚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后,学区房快速降温。通过楼市调控与教改政策双向发力,打击学区房热度效果显著。
有数据显示,从2020年6-7月份,到2021年4月份,北京海淀蜂鸟家园的房价整体上一直在上涨,均价最高达到了顶峰,19.43万。
今年12月份,蜂鸟的成交均价为16.27万,基本回到了去年11、12月份水平,妥妥的价格回到一年前。
老城区、老破小是很多学区房的共同特征,抛开对应的学校资源,这些房子本身居住条件根本无法与其动辄十几万的单价匹配。
目前,国家积极倡导“三孩政策”,背后是中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与人口持续老龄化的人口现状。事关民生福祉的住房对生育意愿无疑有着重大影响,在“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打破“学区房焦虑”将成为一项持续的要求。
而另一方面,新生儿人口数量自2018年后出现断崖式下跌,2024年后幼升小适龄儿童人数开始逐年减少,也让学区房陷入了无人接盘的窘境。购房人捂紧了钱包,回归理性,重新审视学区房的真实价值。
文/张郁唯
编辑/刘洋-广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