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街头公用电话亭有了新的“使命”,摇身一变成了“打车亭”,引起广泛关注。
据悉,该公用电话亭除了可以拨打电话和一键叫车之外,还具有链接WIFI上网、给手机充电等功能,同时为了给突然手机没电的市民提供帮助,这里拨打电话还可以免费通话三分钟。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几乎成为每个人的“标配”,移动通话已经成为绝对主流的通信方式。因此,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现在大家都有手机,通话费也不贵,使用也方便,公用电话的存在有点浪费资源。”在许多城市,公共电话亭也已经消失。但上海的公用电话亭不仅没有消失,还有了新的“使命”,并受到广泛欢迎,表明公共电话亭仍有现实的需要。
确实,如不少市民所说,“公用电话还有少数人会用得到,比如有人忘带手机了,或者手机丢失了、没电了,这时候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打求救电话,公共电话就会发挥作用。”尽管这是小概率的情况,却不应被忽视,毕竟,谁也难说会成为“少数人”。何况,手机再普及,也总有人没“标配”。保障少数人的需求,体现的是城市的包容和温暖。
至于所谓“这些闲置的公共电话亭年久失修,影响市容,还成为‘牛皮癣’小广告集中地”,其实只是个管理问题。维修这些公共电话亭,应该花不了多少钱,而“牛皮癣”既然可以贴在公共电话亭上,其他地方未必就没有,说到底,是城市管理存在空白。
对于公共电话亭使用频率不高的弥补,最好的办法是华丽“变身”,如上海街头公用电话亭,在现在增加的“打车亭”功能之前,就在保留电话亭外形和通话功能的基础上,逐批安装智能触屏,并引入图书借阅、有声朗读等内容,将共用电话亭改造为“悦读亭”,24小时不打烊,方便更多的市民使用。
有专家认为,城市内涵的更新与丰富,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城市布局和城市结构、功能的演变,也包括微观层面的细节优化,因此,公用电话未来如何改造,也是城市内涵变化的重要体现。确实,相比于简单的一拆了之,公共电话亭的华丽“变身”,显示的不仅是城市的品位和格调,更是人文关怀的温度。显然,只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公用电话亭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文/钱夙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