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举行的“相约北京”雪车和钢架雪车计时赛测试赛全部结束。国外运动员纷纷表达了近两周来训练和比赛的感受。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冰面,得到了运动员的点赞。这条颇受好评的冰面,是中国第一支制冰师团队用手工维护的。
据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后勤副主任李长洲介绍,雪车比赛在高差120米,16个弯道组成的冰面赛道上进行。因此冰面的质量与赛时运动员的表现,乃至比赛的公平性休戚相关。负责维护“公平”的就是场馆的制冰修冰团队。
“我们的团队要在比赛前,比赛中和比赛后维护冰面,保证冰面质量对所有运动员都是公平一致。”李长洲介绍。比赛项目对冰面的要求,和对冰面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钢架雪车就和雪车比赛有所不同。钢架雪车基本不破坏冰面,雪车有刹车装置,会破开冰面减速。所以制冰师要在每辆雪车比赛后修复冰面。”
此外,团队还要在比赛间隙抓紧对出发区进行维护。“钢架雪车出发时,运动员助跑时会踩破冰面,产生的碎渣碎片需要我们迅速清除,补好冰面,为下一个运动员提供公平比赛条件。
为了保持比赛公平性,赛道上还随时防尘土,清冰霜。“冰面温度比大气温度低很多。空气中有水汽,冰面因此容易结霜。结霜的冰面对比赛有影响,一方面造成冰表面摩擦系数不一,等于运动员要在摩擦系数不同的冰面比赛,影响滑行成绩,也对比赛公平性有影响。”李长洲说。
为了清理赛道冰坨和雪霜,制冰师要在比赛期间全程在岗,脚上穿上冰爪,带好除霜布,除尘布,水,扫帚。除霜除尘听上去像是保洁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冰面不但弯弯曲曲高低起伏,还在立面墙上铺冰。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修冰队队长李开顺介绍,团队的工作分为赛道制冰、补冰、修冰及日常清扫4项。补冰和修冰环节,需要制冰师手持抹刀,修冰刀,将冰水混合物填补至关键位置,均匀用力在赛道上持续修出成型滑行曲面。
由于制冰师要在比赛中维护冰面,团队还要求制冰师必须具备“身强体壮,精神能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耐。“制冰团队由20位国内制冰师和来自5个国家的16位国际制冰师组成。我们要求身强体壮,因为团队在比赛期间制冰修冰。每次比赛前,团队做一次除霜;比赛中,团队要维护冰面;比赛结束,制冰师还要继续工作三个小时。比如赛事10点半结束,制冰师往往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李长洲介绍。
要求制冰师具备“精神能量”,是因为这项工作不但要靠管理,也要靠制冰师的责任心。“国际制冰师来自5个国家。个个身手不凡,各有特长。我们也学习了很多。国内制冰师从无到有,要在各环节迎头赶上,就需要我们的制冰师精神饱满,随时学习。”
据介绍,场馆对国内制冰师岗位精挑细选,一开始招4,50个人,慢慢优化到如今的20人。每个人都独当一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对制冰师更具体的要求。“制冰师需要在比赛中关照到四方的情况。一边做工作,一边要听塔台的播报信息,还要留意各种突发情况。比如那边广播,运动员即将滑行,这边制冰师听着广播就要提前从冰面上撤出。通过工作和交流,国内外制冰师默契交流,配合的像一家人。”李长洲说。
近一段时间,场馆迎来23个国家运动员进行了两周的训练周和比赛,场馆也成为北京冬奥场馆中测试时间最长的一个。制冰团队也承载了大量压力。为此赛场方面也对应安排大家通过制定倒班计划进行休整。“此外大家的吃住行,都得到了详细计划,在保障比赛顺利的同时,合理让所有人得到休息机会。”李长洲说。
如今,这支中国第一支制冰修冰团队通过勤劳和灵巧的手,维护了赛道冰面,经受了训练周的考验,整个团队得到参赛团队,国际组织的好评。“我们的制冰团队被称赞为专业敬业的团队。冰面得到运动员的肯定。对未来的世界杯,赛场表示充满信心,对奥运会也有了底气。也期待中国雪车雪橇国家队选手,可以在这个场馆,可以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顺顺利利,实现自己的目标。”李长洲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褚鹏
编辑/徐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