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今,因疫情滞留在南京禄口的青海小伙杨润杰做起了防疫志愿者,8月3日,因留在南京做志愿者,杨润杰在网上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不少网友觉得,虽然小伙的经历很波折,但非常值得敬佩。8月3日,杨润杰对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说,他在上海上大学,原本是买了7月19日从上海回到老家青海的火车票,但7月19日晚因受河南降雨影响,火车停了一晚上后开始折返,杨润杰和其他两位朋友选择购买了南京起飞的机票,没想到又赶上疫情。留在南京后,杨润杰和朋友决定在当地做志愿者,负责帮忙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录入等工作。杨润杰说,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但只要留在南京,会一直将防疫志愿工作做下去。
杨润杰来自青海,目前是上海一所大学的大一学生,学会计专业。7月19日,杨润杰登上了上海回西宁的列车,如果没有意外,第二天晚上他将到达青海西宁,开始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但当天晚上,受到河南降雨影响,列车在安徽停下,并在第二天折返。考虑到南京机场的航班价格更低,杨润杰和其他两位刚认识的朋友选择在南京下车,打算从禄口机场出发回到西宁。
但让杨润杰没想到的是,南京禄口机场多名工作人员被检测出核酸阳性,杨润杰因此只能留在南京。杨润杰说,滞留后,他和朋友们和社区联系,成为当地的一名志愿者,负责协助医生做好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录入等相关工作。
8月3日,杨润杰滞留南京做志愿者的故事在网上受到不少关注。有网友评论,虽然经历很波折,但留在当地做志愿者的选择非常值得称赞,还有人因此想起了去年因疫情滞留武汉的大连小伙做志愿者的故事。3日,杨润杰对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称,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但只要留在南京就会继续做志愿工作。
对话 做志愿者每天印象都很深刻 这辈子都不会忘
8月3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联系到了杨润杰,他讲起了自己的经历和防疫故事。
因疫情滞留南京后 青海小伙到社区做志愿者
北青-北京头条:你是怎么留在南京的呢?
杨润杰:我们坐的火车是7月19号走的,列车要经过郑州,当晚应该是已经到安徽了,结果因为郑州下雨停了一晚上。当时其实我已经睡着了,一觉醒来就发现停在那儿了,后来开始折返。在车上我认识了两个都在上海上学老家青海的同学,我们想着南京是一个大站,而且机票价格也相对便宜一些,就买了南京到西安的机票,再从西安坐车回西宁。我们20号中午到的南京,在火车站办理完退票之后就来了禄口这边,想着住在附近能方便一些。结果20日检测出了阳性样本,后来我们就收到通知说航班取消。
北青-北京头条:当时怎么决定要报名做志愿者?
杨润杰:之前没有想过疫情会很严重,7月20日晚上还想着南京航班取消了,就到别的城市坐飞机应该是没问题的,我们又买了22号合肥飞到西宁的机票,想着先离开禄口,结果第二天一早发现禄口这边开始严控,我们没办法回去,到社区问一下,就报名志愿者了。当时是想着整天窝在酒店也没事儿,在酒店只能玩手机玩电脑什么的,还不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帮忙。
主要从事核酸检测信息录入等工作 曾在工作中中暑
北青-北京头条:做志愿者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杨润杰:大概工作就是如果要做核酸检测的话,我们负责信息录入等,刚开始疫情还没有这么严重,我们只是在固定的几个点位,在网格群里发通知,叫相关人群到点位上来做,我们就帮医生录入信息。现在需要上门做核酸检测,我们就帮医生喊人、采集信息、运运东西等。
北青-北京头条:一天需要工作多长时间呢?
杨润杰:每天工作时间说不准,基本上是核酸采集到什么时候我们就工作到什么时候。最长的一天应该就是早上6点多出门,差不多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中间吃午饭和吃晚饭的时候会有休息。
北青-北京头条:现在正值夏天,每天穿防护服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之前的报道说有过中暑?
杨润杰:我穿防护服基本上就是过个十几分钟二十分钟就是一身汗,前天中暑过一次。当时是我们在做上门的核酸检测,刚好我们负责的那条街都是沿街商户,基本上都是在街上走,那天太阳比较大,我也没及时喝水,后来就中暑晕了。当时是到医院里面治疗,当天下午出院,第二天就正常上班了。确实一般喝水喝得少,因为喝多的话有上卫生间的问题,而且喝水多的话出汗更多,会更加不舒服。
只要留在南京就会继续做志愿者
北青-北京头条:现在家里人知道你在南京做志愿者吗?
杨润杰:我们家里人都知道了,他们每天都跟我打视频,问我工作什么样,我都会让他们尽量放心,不要担心我。
北青-北京头条:现在有预计还要工作到什么时候?
杨润杰:多长时间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可能就回家了,要是走不了就在这儿干下去。其实确实因为这次经历,很多之前计划在暑假里做的事情都没法实现,比如还约了朋友要一起玩,都实现不了。但现在每天印象都很深刻,每天经历都不一样,会接触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这次能亲身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这辈子都不会忘了。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青Qnews】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琳琳
编辑/王朝
校对/董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