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期必扎堆,似乎成为了电影市场新的常态。
继“最挤五一档”后,本周末即将迎来“最挤端午档”,上映的电影多达16部,打破了端午档历史纪录。
然而,由于其中并无头部大片,多为中小体量影片,此外假期仅有3天的时间,预计会有许多影片成为“炮灰”。
猫眼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22时40分许,端午档电影票房合计约1.68亿元(含预售),票房最高的是喜剧片《超越》,为3577.37万元。6月12日档期首日放映场次43.7万场,超2019年38.2万场纪录,刷新端午档单日场次最高纪录。目前,档期票房前三名(含预售)分别为《超越》《热带往事》《比得兔2:逃跑计划》。
小长假再现电影扎堆
今年以来,从7部大片豪夺近80亿票房“最强春节档”,到创下8亿票房新高的清明档,再到最终汇聚了13部影片同台打擂“最挤五一档”,各大档期的混战可谓十分激烈,端午档也不例外。
据灯塔专业版显示,目前共有16部电影挤在端午档上映,涵盖了13部国产片以及3部进口片。据猫眼专业版,截至6月12日22时40分许,2021年端午档总票房(含预售)已经达到1.68亿元。
它们分别是:在6月11日上映的《候鸟》、《你好世界》、《比得兔2:逃跑计划》、《当男人恋爱时》、《阳光姐妹淘》、《火山地狱》、《天堂电影院》、《夏夜骑士》、《玄夜孤影》和《远方的风》,在6月12日上映的《热带往事》、《超越》、《潜艇总动员:地心游记》、《暗恋》、《饮料超人》和《疯狂丑小鸭2靠谱英雄》。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有部分电影选择临时撤档后的数字,一周前端午档定档影片数量曾一度达到19部之多。
比如由周子阳执导,黄轩、杨子姗主演,涂们、王韶华特别出演的《乌海》原定6月12日上映,6月5日官方宣布改档,具体上映日期未公布。
6月3日,由《快把我哥带走》(票房3.5亿)原班主创团队打造的《二哥来了怎么办》也宣布从端午档6月12日撤出,在暑期档择日定档。
前几年的端午档期,向来是海外进口大片的主战场,2016年的《魔兽》、2017年的《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2018年的《侏罗纪世界2》以及2019年的《X战警:黑凤凰》均是当年端午档的主力军。
根据猫眼专业版,2019年的端午档,在好莱坞影片《X战警:黑凤凰》、《哥斯拉2:怪兽之王》,以及国产影片《最好的我们》、《追龙II》的强势带动下,取得了7.85亿元的总票房。
尽管今年端午档影片数量惊人,但因缺少头部大片的参与,原本就是小档期的端午节恐沦为“菜鸡互啄”。
十余部电影中,目前票房排前五的分别是《阳光姐妹淘》、《潜艇总动员:地心游记》、《你好世界》、《比得兔2:逃跑计划》和《超越》。
对于电影扎堆现象,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著名学者饶曙光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中国电影结构性的矛盾,包括过度依赖春节档、国庆档、五一档以及一些小长假的现象,目前看来还会持续下去,甚至会更加突出。“这或许也倒逼我们开拓更多的档期,为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寻找更大的市场空间,寻找差异化的市场空间,让人们的观影习惯更加健康,更加均衡。”
据中新网报道,灯塔研究院行业分析师表示,今年端午档上映数量打破历史记录,但缺少往年的进口视效大片,缺少头部影片带动,观众总体观影热情不大,加上我们刚刚经历了一个“史上最强五一档”,创造了16亿的票房产出,后续观影需求略显乏力,预测今年端午档可能是近年来端午档票房较低的一次。
此外,疫情对端午档也将有所影响。近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通知,对于广州市中高风险地区及实施封闭、封控管理区域内的各类公共文化旅游场所全部停业。对于其他区域密闭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剧院、KTV、上网服务场所等暂停营业。
多家上市公司PK
由于端午档是上半年最后一个黄金档,且位于6月中旬,它的表现更决定了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半场”票房落点。目前,内地影市全年票房已超260亿,总出票量和总上映场次则分别超过6亿次和5700万场,端午档的来临也将让以上数字实现进一步增长。
对于众多影视上市公司而言,参与出品的端午档影片票房成绩,也将为上半年营收状况划上最后一笔。
此次端午档,16部电影背后有超80家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其中多家上市公司的身影出现在出品方之中,包括光线传媒(《阳光姐妹淘》)、中国电影(《火山地狱》)、华谊兄弟(《超越》)、ST北文(《热带往事》)和欢喜传媒(《热带往事》)。
从2021第一季度财报而言,受益于元旦档与春节档的再创新高,不少上市影企实现了盈利。其中,《唐人街探案3》主控方万达电影第一季度净利润5.24亿,光线传媒净利润1.98亿等。《热带往事》、《阳光姐妹淘》们能否为上市影企出品方上半年业绩锦上添花,还需用内容质量说话。
2021年端午档票房能否再创新高,机遇与挑战并存。按照过往档期单片票房占比,当前进口大片的缺失是个挑战。多部具有一定热度的国产电影扎堆上映,又让档期充满更多可能性。有业内人士表示,强片少但量多,看能不能杀出一两个黑马。(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中新网、国际金融报、财联社等)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