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送福利还是挖陷阱? 当心那些“能赚钱的App”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5-28 12:35

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读新闻赚钱,甚至走路睡觉也能赚钱……面对这样的宣传,你心动了吗?近年来,一批打着“躺赚”“走赚”“玩赚”旗号的赚钱类App频频出现,凭借听起来毫不费力的收益方式,吸引大批用户下载安装。那么,使用者真的能从中赚到钱吗?

广告推广无孔不入

在玩游戏、刷微博、看短视频时,不少用户都曾看到过植入的赚钱类App广告。这些广告的宣传语无不强调,只要利用零散时间在赚钱类App上进行简单操作,就可以获取相当丰厚的收益。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吸引不少用户点击广告链接下载软件。

同时,网上随处可见的“赚钱经验贴”,也为赚钱类App带来不少流量。“给大家介绍一个通过阅读赚钱的App”“真的可以赚钱的App”“我是怎么用某App赚钱的”,这些遍布于网络平台的“经验贴”,看似是一篇篇个人的经历记录,而实际大多是在打着分享经验的幌子,为App做推广。

除去铺天盖地的植入广告和“软”推广,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网也成为赚钱类App借助传播的工具。在社交软件上,不少手机用户都收到过好友发来的推广链接,如点击链接下载一些软件。不少App在吸引用户点击下载后,又会以诸如“成功推荐亲朋好友得奖励”之类的诱惑,吸引用户向身边亲友介绍“拉新”,加速了此类App的“跨圈”传播。

赚钱背后“套路”多

在赚钱类App上获得收益,真的毫不费力吗?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住北京的张女士经同事介绍,下载了一款号称“刷刷新闻就能赚钱”的资讯App。但她在使用后发现,要想真正在这款App上赚到钱,“那是比登天还难”。

张女士告诉记者,在该App中阅读新闻、分享资讯、推荐好友注册、每日签到等都可以获得金币,金币可以换取为奖励金并提现。这个赚钱模式看似十分合理,可实际上却有着层层“套路”。

首先,按照规则,要想赚取1元的奖励金,用户需要在App中浏览500分钟左右的信息。“花大量时间耗在App上赚这1块钱,很不值。”其次,想赚到了钱就马上提现也不可能。App规定,用户累计攒够30元奖励金,才能选择提现。而在累积奖励金的过程中,“赚钱”的门槛会越来越高,任务难度和体量会成倍增长。面对着越来越繁琐的任务,张女士最终选择“卸载了之”。

更让人气愤的是,忙活半天没把钱提出来,还可能把自己个人信息给“卖”了。大学生小萱曾经是一款游戏类赚钱App的用户,后因任务的不合理没两天就选择了放弃。但在下载App之后一两个月,小萱开始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内容大多与网贷或“刷单”相关。回忆起最近的经历,赚钱类App成了最后锁定的问题来源。“在注册用户时,我填了真实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和个人地址来通过实名认证,明显是这个App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

社会呼吁行业监管

App赚钱真的没有那么简单。从注册使用到现金提现,整个过程圈套重重,一不留神,不仅白费功夫,还可能被“坑”。

有律师表示,赚钱类App目前还处于法律真空之下,没有资质保证,游走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如果不通过立法去规范这类行为,可能会由此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其中,有部分赚钱类App存在鼓励发展“下线”,使老用户、新用户之间构成上下层级的现象。而参加者本人则直接以间接发展的“下线”人数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形成了“金钱链”。这些披着“赚钱”外衣的奖励模式与传销的构成要件相似,容易使用户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传销的漩涡。

同时,在赚钱类App中还存在虚假广告宣传的问题。专家表示,赚钱类软件如果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已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面对赚钱类App产业中存在的乱象,业内人士指出,公安、市场监管及网信等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合力整顿,同时建立规范和专业的监管体系,加强此类App的准入审查、用户信息管理和资金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文/袁子涵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警惕“同城交友”App暗藏诈骗“陷阱”
新华社 2024-07-04
刷视频赚钱?小心是套路
人民日报 2022-09-26
北京银保监局:防范“短视频点赞赚钱”新型骗局陷阱
央视新闻 2022-09-19
看视频、走个路就能赚钱?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武汉晚报 2022-06-07
北青快评|问题重重的“躺赚神器”该管管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09
“赚钱”App提现套路多意在拉人头 专家提醒构成“人员链”“金钱链”难逃传销之嫌
法治日报 2022-04-26
“脱单”APP暗藏陷阱:想交友需充值,用高额返现“拉人头”
新华社 2022-02-23
“交友”变“交钱” 小心这些“脱单”App暗藏陷阱!
新华视点 2022-0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