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加盖公章、写有志愿者姓名、志愿者服务时长的公益证书,在网上竟被明码标价出售。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交易平台中有不少商家涉嫌伪造、贩卖志愿者公益证书。证书还被分为官方版、精装版、普通版等多种类型,有的商品链接中还有“高级防伪,唯一证书编号”等字样。(4月16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记载公益服务的志愿者证书,竟然被非法倒卖,而且生意还做得风生水起。如此不仅让志愿者证书沦为“公益造假”工具而致其正能量荡然无存,也涉嫌犯罪。根据刑法第280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这种明显僭越法律红线、严重损害社会诚信和公平正义的不法行为,必须依法喝止。
网上倒卖志愿者证书非法生意的火爆,直接诱因是有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和各地激励志愿者政策的不断加码,志愿者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优秀的志愿者经历、公益履历已成为评价大学生获取奖学金、考研加分、出国留学和毕业后找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不少没有志愿者服务经历的大学生,为走捷径不惜铤而走险地到网上购买志愿者证书,由此催生了志愿者证书非法交易的巨大市场需求。
买卖的志愿者证书还有何荣誉可言?这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学生评价体系,也让志愿服务本身降格、贬值。如果一味纵容证书在网上交易,势必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减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鉴于此,在依法严惩倒卖者的同时,也应对购买者严肃追究法律责任。作为购买者,必须明白,虽然根据现行刑法规定,购买伪造、变造而不涉及身份证明的证书不会构成犯罪,但也涉嫌违法,必然会被治安处罚法所不容,不能丧失基本法治底线,为虎作伥地替倒卖者站台,让自己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如果说部分需求者不理性的购买导致了网卖志愿者证书非法生意的滋生,那么电商平台审核责任的缺失,无疑让志愿者证书的非法交易有隙可乘。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过滤的方式,对伪造、变造的志愿者证书作出下架处理。遗憾的是,不少电商平台因为利益的“荣辱与共”,有意无意地在履行审核职责方面把“非不能也”作为挡箭牌。平台在追求经济利益利润的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利益,以在其位必谋其政的理念,切实强化审核和监督职责。
此外,执法机关必须在消除执法盲点上久久为功,始终对网卖志愿者证书的不法行为保持“抓早抓小”的严厉打击高压态势,迫使倒卖者在严厉的法律制裁面前循规蹈矩而不越雷池。
不让非法网卖掏空志愿者证书的公益正能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治。只有需求者、电商平台和执法部门三者真正做到了守土有责,才能形成共治合力,从而迫使倒卖者在多方合力“围剿”下无处遁形。
文/张智全
图源/新华社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