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伊斯坦布尔之眼”,也是帕慕克最爱的摄影师
扬子晚报 2020-12-21 22:00

或许对许多中国人而言,阿拉·古勒还是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名作《伊斯坦布尔》就引用了一百余张古勒的照片,也许不少读者已经借助阿拉·古勒的镜头,认识了旧日的伊斯坦布尔。这位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为“伊斯坦布尔之眼”的摄影师,已经和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风景和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而近日由世纪文景出版的《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就精选了153张由古勒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伊斯坦布尔黑白照片。

阿拉·古勒于1928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不过他的父母是亚美尼亚人。他出生时的伊斯坦布尔是个格外包容、多元化的城市,因此他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愿意特别强调自己特定的民族身份。这样的成长环境,令他拍摄的照片具有了世界主义色彩的温柔与开阔视野。

阿拉·古勒

古勒的照片为帕慕克书写有关伊斯坦布尔的回忆与感受提供了灵感。帕慕克为这部摄影集撰写了详细而深情的序言,文中评论道:“他的图像是如此有力地传达了我经验的这个城市,或者是因为从这些照片我学会了如何去看待伊斯坦布尔,去看透它的本质。……每次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时,我都会有一种奔回书桌去书写这个城市的冲动。”在这部摄影集中,我们能看到伊斯坦布尔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和建筑,比如蓝色清真寺、加拉塔大桥、独立大街、大巴扎……然而古勒并非孤立静态地呈现这些景物,而是关注它们周围的人。正如帕慕克所言,古勒的照片仿佛告诉我们,伊斯坦布尔有无穷美景——但那里的人是第一位的。

早在1940 到1950 年代,古勒最早为报刊供职的时代,他就在穷人、失业者以及城市新移民中游荡,为报纸策划了很多摄影特写专题,比如“城市苏醒时”和“伊斯坦布尔的夜间咖啡馆”。他特别关注普通民众和劳动者的生活,频频占据他的镜头的,是这样的景象:渔民在咖啡馆修补渔网,失业的男人在酒馆喝酒,孩子们在垮掉的城墙前修补轮胎,捡破烂的人,守门人,建筑工人,皮革商人和修路工,小小年纪就被迫干重活的学徒,水果小贩推着他们的手推车满大街招徕顾客,船夫划船把伊斯坦布尔的人从金角湾的一头运到另一头,上班族一大早就在等加拉塔大桥放行,以及那些开首班公共出租车的人……观看者会注意到,即使不采用近景拍摄,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中的中心位置大多都被人占据。是具体的人让原本分隔的城市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

不仅如此,古勒照片中的人物都闪耀着尊严的光辉,而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所服务的美国杂志所否认的。古勒力图展现土耳其和整个东方世界的魅力与高贵。即使这些人生活窘困、疲倦,他们的面孔依然洋溢着希望。

尽管古勒自己也承认,他的许多照片都带有“浪漫”色彩,但他并非艺术家。他坚持认为,新闻摄影师的职责是观察世界并如实地记录,保存和呈现不同文化事物的价值,而非像艺术那样美化现实、呈现想象中的世界。他说,在摄影中,最重要的并非摄影技术,因为这是可以通过机械训练和设备达到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层面。为了传递准确的内容,摄影师必须学习一切,不断自我教育,以便理解众多文化和习俗的内涵,理解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古勒才得以在他数量庞大的摄影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一个生动、鲜活、持续感动着我们的世界。在阅读伊斯坦布尔的往昔同时,我们也唤醒了自己对故乡的亲切回忆,以及对理想城市生活的美好期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篆刻专业的创建者刘江仙逝,享年99岁
扬子晚报 2024-06-10
在董宇辉直播间里卖了10万册,诺奖得主古尔纳成了下一个爆款?
扬子晚报 2024-03-14
3月剧集扎堆,高颜值CP看不过来了
扬子晚报 2024-03-10
李亚鹏,被限制高消费
成都商报 2023-10-19
AI图片斩获索尼世界摄影奖大奖,摄影艺术还存在吗?
扬子晚报 2023-04-18
一代草圣林散之长子林筱之逝世,享年96岁
扬子晚报 2023-01-17
悼念 | 河北版画界领军人物、著名美术家李彦鹏逝世
扬子晚报 2022-11-10
低开高走,古装悬疑探案剧《唐朝诡事录》没有明星也闪耀
扬子晚报 2022-10-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