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语,叫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言下之意是和尚住在“庙”里,实际上,和尚住的地方根本不叫庙,而叫“寺”。今天,我们就讲讲寺、庙、观、庵、祠到底有什么区别。
寺
类似大学一样的普及善法的场所
我们首先来说说寺,一提到寺,你可能会说出很多著名的寺,白马寺、灵隐寺、潭柘寺……
寺都是给僧人住的吗?《说文解字》里说“寺,廷也”,也就是宫廷里的侍卫人员,后来,侍卫的官署也被称为“寺”,比如大名鼎鼎的“大理寺”,说的可不是云南大理的崇圣寺,而是指审判机关。
“寺”起源于秦代,西汉的时候建立了著名的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这就是所谓的“三府九寺”,然后,九卿里有一个叫作“鸿胪卿”,它的官署叫作“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鸿”的本意是天鹅或大雁,通“洪水”的“洪”,引申为大,胪的本意是皮肤,引申为“传达”,合起来意思是“大声传达”。这个鸿胪寺,和“寺院”的起源直接相关。
相传东汉明帝刘庄特派使者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最初就住在洛阳的鸿胪寺,后来为了让两位高僧常年留在中国,汉明帝就命人按照鸿胪寺差不多的规模建造了一座寺院,由于经书是两位僧人用白马驮来的,所以朝廷就将这个地方命名为了“白马寺”,之所以继续叫“寺”,是因为寺院也是一个类似大学一样的普及善法的场所。
隋唐之后,行政职能的寺虽然存在,但基本已无实际权力,之后除了大理寺因其重要性不可取代,一直存在到清朝外,其他以“寺”冠名的帝王的行政机构逐步减少,所以“寺”这个词就逐渐变成了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
祭祀一切圣贤、神灵、文人、武士等的地方
佛教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兼容性极强。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有“庙”这个东西,所以,佛教寺院也借用了这个“庙”的概念,那下面我们就讲讲庙。
庙的繁体字,上面是广字头,读作yǎn,下面是“朝”字,这个“朝”字除了表声外,还有“朝廷”的意思,意思是被祭祀者是一些和朝廷君王一样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或者说宗庙和朝廷一样受到尊重。
“庙”从商代就开始出现了,当时,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里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意思是说,上至天子,下至王公贵族,都有权建祭祀祖先的“宗庙”,但普通老百姓家不可以,其中,帝王的祖庙称“太庙”,其他有官爵的人建的叫“家庙”。
汉代之后,“庙”逐步演化为祭祀一切圣贤、神灵、文人、武士等的地方,如文庙祭祀孔子,武庙祭祀关羽,妈祖庙祭祀妈祖。
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庙的含义不断演化,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的庙,指的其实是朝廷。
今天,我们很多人都把寺和庙连在一起讲,合称寺庙,还有人说,大的是寺,小的是庙,或者说皇家等级的是寺,民间的是庙。这些区分都不准确,有一个分辨的方法很简单,如果你是去学习、悟道的,那就是“寺”;如果你是去缅怀祖先和各路神人的,那就是“庙”。
庵
关起门来不对外开放的居所
第三个我们来说说庵。“庵”是“广”字头(其实是念yǎn),一看就知道和房屋或者建筑相关,底下的“奄”(yan)字通“阉割”的“阉”字,本意是把门关起来、闭合的意思,那么由“广”字和“奄”字组合起来的“庵”字,意思就是指关起门来不对外开放的居所。简单一点,大家就理解为“掩盖起来不开放的地方”就可以了。
庵最早用来指圆形的草屋,或者说是小庙,这种简朴、僻静的小屋,非常适合修行或者读书,因此也很受文人墨客的欢迎,他们也常常把自己所住的地方,或者是读书的地方称为“庵”。比如,陆游晚年蛰居山阴时候的书斋名就叫作“老学庵”,表达了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志气。
至于后来为什么把尼姑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尼姑庵”,道理很简单:佛门乃清净之地,男女当然要分开,巧了,这个“庵”字又代表修行,又有隐蔽的意思,把尼姑待的地方称为尼姑庵,再合适不过,让我忍不住想要感慨一下中国文字的精妙。
观
“洞察”人精神的场地
第四个,我们来讲讲观。“观”作为一种建筑,本来指的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后来为什么成为了道家的建筑名称呢?
相传,晚年的汉武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命令方士在甘泉宫建造了“延寿观”,之后建“观”的风气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到汉元帝的时候,一个叫汪仲都的道士,因为治好了汉元帝的顽疾被引进到了皇宫内的“昆明观”,成为第一个进入皇家“观”中的道士。后来,道教徒感念皇恩,就把道教场所称为了“观”。
道教对天体极为崇敬,我们看看“道观”这两个字,古代字写是从右向左,其实道观就是“观道”。“道”作为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有一句话叫作“凡人皆以仰望,故借观观道”,意思是说“道”就像抬头看星星,宇宙星辰简直深不可测,只能不断观看、揣摩它的道理。
所以,道观其实是道士们“窥探”宇宙天体奥秘,再“洞察”人的精神的这么一个场地。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道家”待的地方简直理所当然应该叫作“观”?
祠
封建时代的道德法庭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个祠。
“祠”一般我们叫它祠堂,或者宗祠、家庙,它的出现和庙有极大的联系。我们刚刚在讲庙的时候提到过,中国最大的家庙当属皇帝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周礼》规定,普通庶民根本没资格建家庙,只能路祭。
但庶民总不能一直路祭啊,到了明代,嘉靖皇帝终于颁布一个法令,允许普通民众给自己家修建祠堂。从此以后,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民间的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祭祖之外,平时子子孙孙有婚、丧、寿、喜之类的大事,经常也用祠堂作为活动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另外,如果族人违反族规,也会被拉到宗祠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被驱逐出宗祠,所以也可以说,宗祠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法庭。既然是法庭,自然规模会比民宅大、质量也更好。
当然,祠堂不仅祭祀祖先,也供奉贤哲之人。比如成都的武侯祠供的就是诸葛亮,这个时候,它和庙已经没有区别了,所以它也被称为孔明庙。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