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开馆20周年 “镇馆之宝”最早在中国拍摄月球
解放日报 2024-11-22 07:41

一座博物馆,讲述的是时光,惊艳的是岁月。在平均海拔只有4米的上海,位于99米高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与生俱来有一种独特气质。这座建于1900年的佘山天文台原址,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近现代天文学史上诸多有意义的“第一次”发生在这里。本月上海天文博物馆迎来开馆20周年。

楼顶瓦片从马赛运来的

上海天文博物馆是一幢具有19世纪晚期风格的法式建筑,房间高达4.8米,每个房间都有保存完好的壁炉。楼顶上的瓦片是100多年前从法国马赛运来的。

“镇馆之宝”是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其穹顶直径达10米,可360度旋转,还可开启天窗。所谓“双筒”,是指两个口径为40厘米的镜筒,分别用于观测和拍照。这台望远镜曾经拍摄了许多历史上的珍贵瞬间:1901年的弦月,环形山清晰可见,这是最早用光学望远镜在中国拍摄的月球照片;1907年拍摄了日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望远镜拍摄日食;1910年和1986年两次观测哈雷彗星,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颗周期彗星,每隔76年左右回归太阳附近。世界上只有少数天文台观测到哈雷彗星的两次回归。

佘山天文台是我国最早珍藏天文底片的天文观测机构。这里珍藏着用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所拍摄的7000余张天文底片。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底片如今已被数字化,得以更长久地保存。此外,上海天文博物馆的帕兰子午仪能自动记录恒星过子午线的时刻,它曾参加过1926年和1933年的国际经度联测。

想要吸引更多人停留

在佘山之巅开展天文科普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到佘山还没有公路,需先乘坐长途汽车到青浦赵巷,再换乘小木船,在田间小河浜里划上两三个小时,才能把船划到佘山脚下的码头。即便如此,依然无法阻挡人们“看星星”的脚步。

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侯金良30多年前有过搭乘小木船的体验,参与观测用的就是如今的“镇馆之宝”。“通过望远镜看到坑坑洼洼的月球,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侯金良说,上海天文博物馆每次组织观星活动,报名通知刚发出名额就被抢空,可见需求之旺盛。

三年前,上海天文博物馆启动最大规模升级改造。对于百年望远镜有两个修缮方案:一是以更小成本让其成为古董;二是让它再次动起来,提供沉浸式体验。尽管困难重重,为发挥更大科普价值,在各方支持下,上海天文台选择了后者。今年暑假,焕然一新的百年望远镜分批接待了100多个前来观测的家庭。

汤海明是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2009年7月22日,长江流域发生过一次壮观的日全食。从重庆到上海,忙于组织观测的他每天把3块手机电池和充电器带在身上。

如此令人激动又适合公众参与的天象毕竟不是常态,距离市区40多公里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同样具有潮汐性,怎么吸引更多人停留?“现在,‘博物馆’的味道比较浓,但‘科技馆’的味道比较淡。”汤海明说,诞生了“北京时间”的上海天文台,近年来在“探月”“探火”“北斗”等任务以及基础天文学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天文博物馆正考虑把这些最新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呈现。此外,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25万人次,未来将进一步增加互动性,利用多媒体和虚拟展示技术普及更多天文知识。

文/黄海华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