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随笔:进博魅力何处来
新华社 2024-11-09 14:19

时过立冬,寒意渐浓。在被称作“四叶草”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进博会的热潮持续涌动。

自打2018年起,这一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就一年不落在上海举办。正在举行的第七届进博会上,又看到许多“老朋友”。七届“全勤”的企业和机构,就有186家。在3496家参展商里,“新面孔”就更多了。

没来过的想来,来过了还想来,为什么?

市场大、机遇多。对世界来说,中国是巨大而开放的大市场。进博订单可以从一个侧面佐证——前六届进博会,中外企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4200亿美元。

今年情况依然可观。蔡司医疗市场传播高级经理冯云分享了一个细节,仅6号一天,蔡司就有9场签约,从早忙到晚,嘉宾上台签约和致辞前,工作人员会为他们别上定制胸花,“光胸花就用掉了100多份”。

这样的场景不是个例。行走在企业展区,施耐德、罗克韦尔、三星等展位,访客一批接一批。热络的洽谈签约背后,是中国大市场向世界敞开怀抱。

吸引大家赴约的,不只是订单。进博会是行业技术“风向标”。拿楼宇建筑智能化来说,西门子、江森自控等头部企业这次都拿出压箱底的本事,时不时相互串个门,有的还拉起了微信群……相互学习、彼此成就,来了就会有收获。

进博的魅力,也在于搭起全球合作“彩虹桥”。一位白俄罗斯企业负责人兴奋地说,通过进博会这个开放平台,不仅进入了中国市场,还顺势打开了南美、中东市场,有了意外惊喜。

登录今年进博会官方网站,可以清晰看到多语种商务匹配专区,“我有什么”“你要什么”等信息滚动更新匹配,让各国参展商和采购商可以在“面对面”和“屏对屏”之间顺滑切换。进博会进一步打开世界之门,这是鲜活写照。

本届进博会上,欧莱雅、飞利浦等多家跨国企业宣布在华继续投资计划,要么对生产工厂提质升级,要么聚焦携手本土伙伴推进研发创新,不仅瞄准中国市场需求,也立足中国面向更为广阔的全球市场。把中国作为出口地,也作为投资地、创业地,成为越来越多跨国企业的选择。

如果说,首届进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单向邀约,之后的每一届便是中国和世界双向奔赴的共同约定。

这个共同约定里,不只有发达经济体,也有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一展汇世界,一展惠全球。在叙利亚国家馆,第一次来中国的大马玫瑰酒店客房部经理布什拉·哈桑忙着接待来客。“早就听说进博会能带来幸运,这次来大开眼界,希望能借进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客流和订单。”

就在6号,80家企业和机构集体签约了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会的“朋友圈”,还在扩大。

进博魅力何处来?或许,这就是答案。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