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山寨期刊利益链,让学术回归初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0 08:30

已经注销的期刊被不法分子冒用,继续向作者征稿;作者不仅能收到纸质版期刊,还能在某知名期刊网站查到自己的文章。近日,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非法经营期刊案。此案跨河南、云南、河北、安徽、北京5省(市),涉及论文编、印、发、挂网全流程环节。短短一两年内,数以万计的作者在被告人伪造的30余种、3000余本假冒期刊上发表了3万多篇文章,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这起非法经营期刊案,涉及人员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数额之大,可谓触目惊心。虽然涉案犯罪团伙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但该案折射出非法期刊背后的“黑灰利益链”以及一些地方学术评价“唯论文”的顽疾,值得进一步深思、反省。

“山寨期刊”大行其道,背后显然是一些人急于发论文的需求。职称评审、项目结项,乃至个人学术声誉的积累,论文在其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正规学术期刊数量有限、发表门槛较高的情况下,“山寨期刊”便成了一些人的“救命稻草”。为了顺利发表论文,不少人病急乱投医,更有甚者,明知对方是冒牌货,但只要论文能够发表,就对期刊的真假并不计较。

在这桩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的论文生意中,不法分子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手法娴熟,形成了一条集“编、印、发、挂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尤其是个别期刊网站,通过开设“新媒体专区”,为非法期刊提供挂网服务,也间接成为了不法分子的帮凶。这种打擦边球、为假期刊“背书”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网站自身的声誉,更对学术道德、学术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要斩断“山寨期刊”利益链,须从源头上破除“唯论文”评价顽疾。“唯论文”不仅使一些科研人员把科学研究的目的从解决问题异化为发表论文,还滋生了对论文发表数量需求的畸形增长。但论文只是学术能力评价方式的一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也都有其特殊性,一“唯”了之无法全面反映个人的学术贡献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想有力打击“山寨期刊”,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完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对此,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快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来评价人才。对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应该建立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的机制,降低对论文发表数量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引导业界重视实践性较强的文章,鼓励一线从业人员撰写反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职业发展、行业实践等内容的文章,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表渠道和平台。

此外,对于“山寨期刊”的打击和治理也不能放松。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出版市场的监管,加大对非法期刊的查处力度。据报道,目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已定期开展年度期刊核验工作,规范期刊出版秩序。这有助于进一步遏制“山寨期刊”的蔓延,推动科研人才评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斩断“山寨期刊”利益链,破除“唯论文”顽疾,需各方形成合力,久久为功。只有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山寨期刊”才会失去生存土壤,学术也才能更好回归初心。

文/车横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