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习推出长篇报告文学《碧海金滩北戴河》 从黄土地向蓝海洋转战的破圈之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7 17:06

近日,作家周习长篇报告文学《碧海金滩北戴河》分享会在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景区举行,这部作品入选了中国作协2020年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周习“亲历亲见亲闻”追踪采访四年时间,描述了河北自然资源系统以肖桂珍为代表的一批人物群像,他们为呵护北戴河的碧海金滩而执着奋斗的事迹,为渤海生态守护者立传。

书封

耗时四年采访北戴河生态守护者

分享会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青松介绍说,长篇报告文学《碧海金滩北戴河》是作家周习新近推出的一部力作。作品以宏大的视角,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河北自然资源系统以肖桂珍为代表的一批人物群像。作品前期采访扎实,资料和数据翔实。通过对一些列有关具体事例的书写,呈现了那些人物的品格、灵魂、职业精神和境界。这部书传递了大量的有关国土、地矿、森林、海洋预警、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政策,是山河科普与文学相结合的一个范本。

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周习在会后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她写《碧海金滩北戴河》前前后后跨越4个年头。“这是自然资源作协的一项任务,文学性、科学性和时代性让人望而却步,十分发怵。我觉得要挑战一下自己,就愉快地接下来这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毕竟在此之前,我写过《守望大地》《寻宝者》《中国人能行》等系统内优秀人物的报告文学。”

周习采访主人公肖桂珍

促使周习接受任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汶川地震时,肖桂珍作为全国唯一的自然系统抗震救灾女领队支援四川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她,她从2019年7月着手采访肖桂珍。肖桂珍是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原总工程师,她主持参与的北戴河及邻近海域海洋生态修复行动工程,得到了国内近20余家涉海科研院所的上百名专家学者的科技攻关,是全国首个“海陆统筹”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效果明显,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形成的一些关健技术方法可复制、可借鉴,这些都被周习如实记录在书里。

记录科研一线的青年工作者生活

采访中,周习遇到的大多数是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年轻人,包括张甲波、刘会欣、宋伟、张勇、丽明等等,他们冲锋在科研第一线。“我从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第八地质大队开始,对整个北戴河治理项目进行采访,张甲波、刘会欣所在的地质调查中心实验室、岸基站、老山海关、鸽子窝、金梦海湾、戴河生态园等是主要采访点。他们在秦皇岛11条流入北戴河的河口建立了水质监测站,也促使秦皇岛最早一批实行河长制。”周习说道。

她还表示,通过采访了解到,张甲波、刘会欣这些年轻人自始至终参与北戴河海洋治理项目。工作很紧张,加班到凌晨三四点钟是常有的事。他们冬天经受刺骨的寒风,夏天接受烈日的暴晒,体验到了自然界的残酷,也体会到了和人打交道的艰难。张甲波在做湿地策划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鸟类协会专家的建议,种的草籽和树苗是不是开花,要给鸟儿提供食物。

秦皇岛海洋监测中心青年科研人员在海上采取生物样品

“为了深入挖掘北戴河治理项目工程,我除了采访余兴光、吕颂辉、周名江等一大批海洋方面的资深科学家以外,还到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去采访。最先进的国家海洋监测仪器都是青一色的年轻人在操作,他们都是博士和博士后,朝气蓬勃,工作认真,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周习说道。

她还举例说,张勇当初跟着老师吕颂辉来北戴河搞实验的时候只是个研究生。他们租了一条小船,没有棚子,太阳很毒的时候遭暴晒,后背都晒爆皮,有时工作到凌晨过滤样本,海边大花蚊子叮很多包,海水对皮肤有腐蚀性,一旦沾上疼痛难忍。春季采样特别冷,去海上采样,3天才完成一个来回。

周习采访宋伟的时候,他正在海边实验室做实验,他当年和导师一块儿来北戴河研究绿藻,一个人留下来,常年租房子住,出海常常遇到风暴潮非常危险。他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干就是6年,现在仍在坚持着。这位年轻人说起这事来,非常乐观,很有担当精神,他爱学习,发表了很多绿藻研究方面的论文,也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的一些活动。

作家周习

郭冉是一位80后博士,她和丈夫夏辉带一个团队探索近零排放养殖和海河生物多肽的研究。李晟年龄最小,90后,勇敢地挑起了军民融合项目中船重工第七一四研究所所承担的重任……采访中,周习被这些年轻有为的青年人所感染,想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觉得吃什么苦都值得。

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军旅作家张子影看来,报告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难点,都在于作者的行走,作家的个体创作从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土壤。“可以说,作者周习耐心的、倔强的行走,让这部作品很好地展现出纪实性文学创作中‘行走与纪实’的特点。作者自己也说,这是她从黄土地向蓝海洋转战的‘破圈’之作。”张子影同时还认为,这部作品对“陆海科技统筹,流域综合整治”提供了成功的示范样本,具有文学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