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是一种绿色动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22:02
“文化赋能”平行论坛聚焦新文化使命与文旅融合

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平行论坛,9月20日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不同主题,或致辞或演讲,既有对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系统阐释,也有对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深化文旅交流合作的积极倡议……在北京市文联主席韩子荣的主持下,论坛还进行了两项成果发布,另有4个项目在现场完成了战略签约,突出展示“文旅+商业”“文艺+金融”等文化赋能成果。

cj20240920-“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 .jpg

没有哪个地方的文学像北京文学那样拥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怀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的演讲主题是“北京的文学 文学的北京”。他表示,正如法语世界的巴黎和英语世界的伦敦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之都一样,在汉语文学发展史上起到极为重要推动作用的北京,毫无疑问也是世界文学之都。在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北京文学历来占据着重要位置,并由此持续推动着汉语和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在中国的版图上,从来没有哪个地方的文学像北京的文学拥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怀。”李洱说在这里,不同民族的文学、不同的文学潮流、不同的文学风格、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题材,多元共生、相互包容、共同进步。历史上的京味与京派作家,因为新一代作家的出现再次盘旋归来,他们带着对新时代的新感受、新认识、新展望,重新整装出发,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新北京作家群”,这预示着北京的文学一定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李洱认为北京的文学总是能够敏锐地成为时代的证词。同时,因为北京的文学能够及时地与新的理论思潮、新的时代风潮形成有益的对话关系,所以它总是能够对新的时代构成启示。

美术视觉文化的创新是一种绿色动能

中国美协主席、北京美协主席范迪安以“美术创新的文化动能”为题进行了现场分享。他表示:文化创新需要资源、需要新的艺术作品来形成文化供给。当代中国美术就有大量属于新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新就体现在反映中国社会发展新的现实方面,也塑造社会生活中的劳动者、奋斗者的典型形象。以往从农村到城市称之为农民工,总是画他们的艰苦和苦涩。而今天农民工发生了变化,他们甚至更多回到自己生活的大地上。类似于人们熟悉的衣食住行的很多日常景观,也成为今天一些重要的创作题材。我想这种创新,就是要使得公众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感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从而形成精神的共鸣和文化的共性。

此外,“大美术”时代已经到来,也就是设计艺术成为今天艺术创新的重要体现。中国有着悠久的造物传统,尤其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美学,设计艺术突出地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体现出文化的动能,也就是设计改变生活方式,增进生活美学。当然设计也促进了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范迪安说,设计作为一种创新力量,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文化符号,在传播中发挥着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例如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奖牌、火炬、服装的设计,就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冬奥会吉祥物更是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产品。设计与制造的结合,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再生,设计与今天中国的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并且使设计美学深入人心。

在这个意义上,范迪安认为,美术的视觉文化的创新是一种绿色的动能,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的发展的文化力量。

一切先进的音乐技术、高超的表现手法都值得被吸收和借鉴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以“世界的通用音符 民族的大地之歌”为题,分享了自己从事音乐工作的感悟和思考。

音乐能够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其奥秘在于它包含着普遍性的基本规律,在节奏、旋律、和声方面,遵循着某些普适性的模式框架,与人的生命韵律相照应,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构建起一个和谐的同构系统。无论是激昂的交响乐、悠扬的民歌,还是动感的流行音乐,都在以某种共通的音乐语言展现人类的心灵感悟和审美追求,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理解和欣赏。

叶小纲说,在音乐规律面前,保持开放探索的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应有的态度。一切先进的音乐技术、高超的表现手法、优秀的音乐文化,都值得被吸收和借鉴。更具世界感染力的形式技巧和更富全球传播力的表达策略,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开展交流对话。比如,西方音乐在和声、复调、配器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其中交响乐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张力强劲、情感意蕴深厚、技术手法精湛,用交响乐这种国际通用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沟通上没有困难,理解上也难度低,能够实现良好的交流沟通效果。

但普遍性的规律并不意味着音乐的同质化,叶小纲说,相反,音乐在跨文化广泛传播中,不同民族、地区音乐的差异性、多样性,给予人们丰富独特的审美体验。民族音乐品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也是国家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正如莫扎特的音乐洋溢着奥地利的优雅气质与浪漫情怀,肖邦的音乐充满了波兰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展现了俄罗斯的广袤大地和深沉情感,中国音乐先辈们也通过美妙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达着华夏文明的魅力与哲思,在世界音乐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中西音乐交流中,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往往需要人们深入研究现代音乐的理论和技巧,同时也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才能够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视点|2024北京文化论坛6个平行论坛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文旅发展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平行论坛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科技赋能文化焕新,到2024服贸会文旅展东城展区揽古都万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2
网络文学创作评论分论坛在京举办 李洱、柳下挥、何常在等名家开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4
创新文旅融合,传承红色文化
光明日报 2024-05-17
北京民族文化周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解锁“文旅+国潮”N种方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2
文化评析 | 非遗研学游开辟文旅融合新路径
光明日报 2024-04-08
非遗研学游开辟文旅融合新路径
光明日报 2024-04-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