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走红4年后 然日卡村的“土干部”和“新村民”
武汉晚报 2024-08-28 13:36

每年七到八月,是川西最美的季节。草长莺飞、凉爽宜人。采集完虫草的村民齐聚村口草原,搭起帐篷,备上酥油茶、宰上几头牦牛,狂欢10余天,共同度过一年一度的“耍坝子”节。

四年前,甘孜州理塘县然日卡村,一个名叫丁真的男孩意外走红网络,成为“顶流”。

乘着丁真的流量,四年过去,村子已焕然一新。

一个曾经的游牧村,如何将流量变为客流量,那些回村的青年与“新村民”们,又在演绎着怎样的乡村故事?

“草根”村干部

“镜头可不可以不只对着我一个人拍,其他人也要照顾到。”面对记者的镜头,村干部牛麦说。群众工作不好做,牛麦摸清了如何从微小事情中平衡村民关系,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

2020年11月,丁真爆火,作为他的家乡,然日卡村迎来了蜂拥而至的游客,用驻村第一书记吉村的话说:“当时房子还没装修好,家具还没摆好,客人就到家门口了。”

作为曾经的游牧村,村民们在软、硬件上都没做好“接客”准备,账不会算、汉语不熟练,“有的连名字都不会写”,也不会和游客打招呼,被许多人断言“这碗‘旅游’饭吃不下来”。

那时,从镇上派下来驻村的吉村,第一任务就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就要从村干部的配备入手,更新血液,把有文化有想法的年轻人纳入村两委,这就有了牛麦被村民“远程”推选为村干部,从成都回村“救急”的事。

大家推选牛麦,一是因为他年轻,二是因为他在大城市闯荡多年,有不一样的眼界。村里有大学生村干部,但他们一直在外面读书,对村里情况不是非常了解。吉村说,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牛麦,是典型的“草根”村干部,土生土长,“所有活儿都干得来,对村里的情况也了如指掌,工作开展起来很顺畅”。

新的村两委,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年轻干部们帮着村民将民宿放到网上预订。为了接待好客人,村里开办了农牧民夜校,普通话从最基本的教起,再到学炒菜、学修摩托车……有了网,村里的年轻人学着用镜头记录家乡,通过直播带货,将当地的虫草、松茸等特产“带”出村。

回村的大学生

牛麦的童年是在没水没电的然日卡度过的,现在的然日卡,一栋栋民居围绕着村子的主路修建,“耍坝子”时,村民的帐篷里除了新鲜牦牛肉,还有各种饮料、菜品以及热带水果。“这在以前不敢想。”牛麦曾经因为读书路途遥远,也因为家中需要劳动力,而选择了回家帮忙。后来他跟着师傅去理塘学理发,“最开始出去连洗发水和沐浴液都分不清”。

那时,村子里的人大量迁往县城,牛麦也去了更大的城市。回村大学生郎加一家也在那时去了城里。

4年前,当村子来到聚光灯下,一半的人又选择了回来。他们回来看到,村子里路、水、电、网都通了,他们在这里盖新房、修民宿、开餐馆,迎接游客。

学旅游管理的次称它新大学毕业后也回到村里当了村官。他说,这里是自己的故乡,回来“能帮一点是一点”,也让村里人知道读书的好处。像松茸收获季,他就会帮着村民通过网络向外宣传、售卖。

现在,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人也逐渐明白,没有文化行不通,大家开始鼓励孩子读书。采访时,村里的年轻人都会说汉语,他们读书的地方除了理塘县周边,还有成都、绵阳等地。牛麦的四个弟弟妹妹也上了学,他高兴地说:“小妹今年高考考了500多分。”

留下来的“粉丝”

除了土生土长的村民,丁真的“粉丝”也是这个村子里的常客。

作为丁真的“真爱粉”,阿佩从2021年就来理塘了。从最开始抱着“冲业绩”的目的而来,到现在她把这里当做自己的“诗和远方”,在丁真之外,这里的美景和当地人的淳朴同样吸引着她。

阿佩还记得2021年初第一批“粉丝”来时,村里的房子还是平房,民宿也只有一家。由于人太多,她们只能挤在村民的客厅里。那时当地没有餐馆,她们只能自带食材。但到当年7月,村民们很快就腾出了许多房子,将之改造成了民宿。去年,家家户户开始修建两三层的民宿,“独立卫浴有了,智能马桶、语音智能房间都有了”。村里还请了厨师专门教村民做菜、倒酥油茶、铺床。游客中心、大型超市、公共厕所、路灯、垃圾桶……也都有了。但不管怎么样,小卖部的矿泉水永远只卖两元钱。

吉村说,根据游客建议,当地政府从路、路灯、安全饮水、民宿改造、招商引资等方面下了大力气,“7000多万的路下来了,4000多万的‘三线下地’也下来了。”一项项政策下,然日卡村的变化比想象中更好、更快。

卖咖啡的东北人和高端民宿主理人

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现在,村子里有卖川菜的餐馆,也有卖当地特色菜的餐馆,西餐、火锅店也在筹备中。到了“耍坝子”节,百公里外的烧烤摊主也会赶来接一拨流量。

梁敏家的民宿走高端路线,到了七八月,上千元一间的民宿满房率可达70%~80%,这也给了当地村民信心,“觉得可以吃‘旅游’这碗饭了”。村民们纷纷开始投钱,新建、改造民宿。

28岁的恩珠达娃,靠经营两家民宿,年收入翻了十几倍,从放牛娃蜕变成了“村里的优秀青年企业家”。

牛麦也将自己的家改建成了两层小楼,楼下开餐厅,楼上开民宿,明年就可以营业。虽然修民宿的钱是凑的,但他“非常有信心”。

东北人宋悦洋的西餐厅也将在明年营业。他和妻子开着咖啡巴士在全国各地环游数年,去年来到然日卡后,便决定租下村里的老房子,将其改造成西餐厅。他说,留下来不仅因为这里风景美,也考虑了当地的营商环境。他指了指村子路两边的房屋:“这些房子全都被租掉了。有人过来囤地,虽然还不知道干什么,但先租下来再说。”

在村里这几年,吉村见证了村民们腰包鼓起来的整个过程:从以前人均收入七八千元,到现在人均收入四五万元,每年每户的民宿收入至少都有5万~10万元,“最高的有70万~80万元”。

梁敏说,单打独斗永远不可能形成旅游经济,这需要多业态合力、共同发展。现在的然日卡村,人人干劲十足。

让村民学到吃饭的本领

巨变不仅在然日卡,还在其他村落发生。格聂镇党委书记泽仁四郎说,周边的乃干多村、则巴村、喇嘛垭村等多个村子在然日卡村的流量辐射下,挖掘当地景点,许多来自重庆、湖南、广东的投资者、求职者也跟着游客来到这里,开民宿、餐厅、咖啡馆,业态多样,生机一片。

许多大学生也回到了村里。回村青年多吉说,因为这里“有家,有朋友”。

村民真正脱了贫,乡村才能真正振兴。

如何衔接?吉村说,“脱贫不脱政策”,现在村里的各项建设都在持续完善、更新。去年,由政府投资的10家民宿已在装修,建成后,将租给第三方经营,利用他们的经验以及强大的“朋友圈”,给村里的旅游提档升级。村民们也要参与学习,“让老百姓学到吃饭的本领,自己也能有本事经营起来”。

牛麦也认为,真正的发展不只是把房子、路修好,而是要让村里人跟上时代,在村子里就能赚到钱。“路政府可以帮我们修,但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发展。”

文/章玲

摄影/赵牧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